规划密配套缺 反思广州CBD珠江新城规建

来源:联商网

2008-10-15 09:52

  被政府及民众寄予厚望,历时15年的规划和建设,目标是广州CBD的珠江新城,至今仍乱得像一锅尚未沸腾的白粥。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记者在观察,专家在批评,市民在观望,企业在等待,政府在变局,规划师们在努力扭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早日让这块令人暂时失望的城中之城彰显它的定位和尊贵。   知道珠江新城吗?知道。   去过珠江新城吗?不多。   随便问个广州

  被政府及民众寄予厚望,历时15年的规划和建设,目标是广州CBD的珠江新城,至今仍乱得像一锅尚未沸腾的白粥。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记者在观察,专家在批评,市民在观望,企业在等待,政府在变局,规划师们在努力扭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早日让这块令人暂时失望的城中之城彰显它的定位和尊贵。

  知道珠江新城吗?知道。

  去过珠江新城吗?不多。

  随便问个广州人,只要他不在珠江新城办公或居住,答案大致如此。

  广州珠江新城,因其CBD的定位而尊贵显赫,却因其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引来人们的普遍质疑——定位模糊,交通混乱,配套不足……

  问题出在哪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怎一个‘乱’字了得”:大工地、断头路、交通不畅,实在难与CBD相称。

  规划之痛:密!

  广州的CBD在哪里?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

  世界最高电视塔与珠江新城隔河相望,广州的“城市客厅”非珠江新城莫属,想住广州最高尚的住宅小区一定要去珠江新城睇睇,要看广州的CBD建设就一定要参观珠江新城……

  珠江新城就是广州的CBD。

  可是,珠江新城实在缺乏CBD的气质和魅力——放眼一看,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毫无特色;置身其中,一个偌大的工地如何与总部经济聚集地划上等号?

  而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策划建设CBD,上海已经借助国际资本在浦东建成了一个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南京则用了7年时间,在秦淮河西大手笔打造出了5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中心——河西新城CBD。

  于是,有人提出质疑:珠江新城的规划定位是否存在问题?

  十年后不得不来一次转身

  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

  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此时,珠江新城正式以“广州新城市中心区”闪亮登场,政府开始拿出有限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一时间,许多大型国有房地产公司和投资者积极圈地响应,场面好不热闹。但是从1993年~2000年前后,历时7年多,基础设施建设才宣告基本结束。

  1992~1999年,珠江新城的土地开发已累计投入50亿元人民币,但对多数广州人而言,“珠江新城”还只是一个地图上的概念。除居住用地正在积极开发外,只有若干政府办公机构迁入,尚无一家真正的商务办公建筑建成。

  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

  至此,广州CBD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从新城市中心到中央商务区的重新定位,就是希望能够确立广州21世纪商务中央区的建设目标。但是,珠江新城的规划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

  规划体制如不改仍会遗患

  珠江新城规划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太大!

  今年6月底,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和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南京“取经”时,都提出了珠江新城发展规划不能限高和限容积率的新思路。朱小丹说:“CBD关键是控制密度,不要杂乱,但容积率一定要放开。”

  据业内人士分析,珠江新城的高密度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广州市政府在确立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的同时,正在酝酿一项重大计划,即启动地铁建设,资金将从珠江新城的土地收益中获取。

  于是,割零后卖地,成为主导珠江新城建设的根本宗旨。甚至在“2003版”的规划检讨中,也难以将小地块开发的局面彻底打破,珠江新城内建筑的高密度依然难以打破。

  对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谈锦钊教授毫不客气地表示,像珠江新城这么重要的规划,绝不应该是领导点头就可以,也不是规划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

  于政府而言,不是把土地划成一个个方格卖出去变成现钱,卖地着眼的是眼前利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应该有所取有所不取,例如要保证规划的高档次,起码的公共绿地要有保障,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要拉开,新城必须疏密有间;于规划师而言,所做的规划必须充分吸纳社会各界包括经济、哲学、社会等多学科专家以及行业领袖和公众的意见。

  正如我们所亲历的,一个看似美好的规划到最后问题多多却无力改变。谈锦钊呼吁,必须改变目前的规划体制,不能一错再错。一个规划征求意见的过程应该与编制过程同等重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而绝不是目前“走过场式”的所谓的“公众参与”。

  配套之痛:缺!

  入住CBD不如住在城中村

  “交通不方便,日常用品也难买,我觉得住CBD的配套还不如城中村!”广州市政协委员罗科的话虽然刻薄了一些,但实在是对珠江新城的居住生活的真实感触。

  珠江新城规划显示,城内将容纳十七八万居住人口,提供近30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将来将有近50万人在珠江新城生活和工作。这么大的一个城区,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应居广州之首,但在此工作和居住的人们提到的最多的,正是珠江新城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

  珠江新城里只有两家超市

  依据国际惯例,公共设施是CBD至关重要的元素:交通、休闲场所、学校、医院、城市监管系统、家政服务、安全部门等公共设施,既可以解决就业、增加消费,又可以为各种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

  但是,住在珠江新城的罗科买菜要搭车出去,因为整个珠江新城只有一个冼村肉菜市场。若要买菜又不想搭车,只好到超市买,可在珠江新城里超市也难找。罗科说,在整个珠江新城里,他只发现了两间超市。

  市民曾小姐2007年4月置下了珠江新城尚东美誉的房产,当时之所以花高价选在这里,正是奔着这里的高尚住宅而来。如今虽尚未入住,却已有受骗的感觉。她说,她所需要的并不是下楼就可以吃到沙河粉的方便,也不是多建几个菜市场的简单要求,而是配得上高尚住宅的方便而舒适的配套。而另一位在珠江新城某高级写字楼工作的肖小姐向记者抱怨,这里银行太少,吃饭的地方太少,有时候公司接待客户,不得不跑到天河体育中心附近。

  政府已布点投用尚需时日

  配套问题,也正是业界所关注的焦点。有城市规划专家指出,CBD应为都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基础设施最现代化的区域,但随着珠江新城CBD不断发展,规划软肋日趋明显——商业配套功能区结构不完整,布局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

  市场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目前珠江新城商务写字楼、国际公寓、酒店、高档住宅的消费人口约计有30万,而与之配套的只有松散型的裙楼商业。高档百货公司、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店等高端服务性产业目前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将是削弱珠江新城CBD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整体竞争力。

  难道珠江新城的规划里没有相关配套吗?当然不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中,已将公共配套从原来的19.6公顷增加至32公顷。而记者从天河区经济贸易局给市民的答复中获悉,该局一方面在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针对珠江新城进行了新的市场布点,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协调广百、家乐福、万佳等大型超市进驻珠江新城。与此同时,规划部门会按照相关规定在各新建居民区小区配套中预留室内肉菜市场或生鲜超市。

  但问题的关键是,布点的是政府,经营的是企业。没有足够利润,资金是不会流向这里的,市场配套就难以实现。问题又回到了政府方面的态度、方法和策略了。

  在政府层面上,启动配套也已经开始。8月28日至9月5日,珠江新城核心区中央商业广场及配套项目面向全球招商。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性规划建设的地下交通空间,拥有15.1万平方米商铺、2996个地下车位。

  配套规划有了,建设帷幕也已拉开,但何时才能工作生活两相宜?看来我们还要耐心等待。

  珠江新城十年记

  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政府圈下珠江新城6.4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2年-1993年间,《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出台,珠江新城正式以“广州新城市中心区”闪亮登场,政府开始拿出有限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2000年前后,历时7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基本结束。

  1994年和1995年间,珠江新城在短暂热闹了一个时期后,由于楼面地价高昂(3800元/平方米)致使开发商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加上配套的不完善,导致销售周期无限延长,众多开发商对珠江新城建设开始持观望立场。

  1997年和1998年,广州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和控制出现短暂失控,开发商拿地的方式竟然出现“多样化”,例如一些单位为了“脱困”,不惜平价出让土地,加上小地块的不合理规划,导致珠江新城出现“好女难嫁”局面。

  1999年,广州市启动了《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3年1月22日,广州市政府公布施行《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同时废止了10年前制订的《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广州市政府正式审议通过这份《规划检讨》之时,10年来珠江新城生不逢时、严重透支和市场失算的景况引来了一场对珠江新城的“清算”。

  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四大措施,加大对珠江新城的建设力度。

  一、对城市土地进行有组织的控制,回收闲置土地,使发展商的开发用地更多地通过竞拍等方式获得。同时,将未来全市的商务办公用地都集中放在珠江新城内,原则上不再从其他区域批出,促成开发的集约和聚集效应。

  二、让市民参与珠江新城的规划讨论,并出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进一步明确珠江新城作为广州CBD的定位。

  三、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要动力,带动珠江新城的开发建设。

  四、把部分政府部门和广州大型的市政配套集中纳入珠江新城,如博物馆、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宫,形成更大范围的集约开发。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负责人袁奇峰:我们正在偿还的是历史欠账

  建筑密密麻麻,交通甚为混乱,配套严重不足……当记者把近年来人们对珠江新城的种种抱怨摆在袁奇峰面前时,他显得异常淡定。作为规划专家和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负责人,袁奇峰比谁都更清楚珠江新城。珠江新城于他而言,是一份难舍的眷恋和无与伦比的责任。

  “定性正在建设的珠江新城还为时过早。”袁奇峰说,珠江新城的“密”有其历史原因;现在那里不存在交通问题,但将来交通形势一定会很严峻;新城全部建成后,市场配套将超乎想象。

  珠江新城规划批评,有失公允

  今年6月,广州市领导在参观完南京的CBD后大为感慨:珠江新城怎么就那么密?7月,广州市领导又一次严厉批评了珠江新城的功能缺失和功能紊乱。这些看似中肯的批评,在袁奇峰看来,却有些不公。

  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准备建设地铁。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靠土地收益支持地铁建设。那时候,政府自然寄希望于土地出让的收益。然而,在当时的珠江新城规划中保留了猎德村、冼村和谭村等几个自然村,留地规模达87公顷,致使政府手中的土地十分有限,于是只能将地块划散零打碎敲地出售。

  用袁奇峰的话说,财政格局决定了珠江新城开发之“密”;到了2004年左右,市场需求又进一步铸就了它的“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揭示了某种定律?“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在空间上的投影。”袁奇峰告诉记者,只要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珠江新城为什么会那么密了。

  实际上,袁奇峰主持的2003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在改善珠江新城的高密度上绞尽脑汁。只不过如他所说,检讨是在尊重已形成的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部分解决问题。

  早在1999年实施规划检讨之初就确定了几项原则:其一保证规划的延续性,即尊重“93版”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规划方案的构思和城市设计概念,根据现实情况,向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方向深化和适当调整功能结构,向有利于建设管理的方向深化和适当调整空间形态建设目标;其二保持利益平衡,即注意保持按原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形成的既有利益格局不受大的扰动,协调市、区两级政府开发政策,对已经建成和批出建筑方案的用地原则不作调整。

  在此基础上,规划检讨的最大变动之一就是对街区空间形态的调整。以原方案为基础编制的控制性规划,采用的是“方格网道路+小地块”的街区规划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不同单位的开发建设之间较难统一管理协调,易形成各自独立、无完整公共空间的建筑森林。因此,规划检讨时将原控规约440个小开发地块整合为269块综合地块开发单元,并多采用建筑周边围合的布局方式,争取最大的街坊围合公共空间,由此建构了由街坊、街区、地域单元三个递进的空间单元结构体系。

  交通现在不成问题,将来严峻

  根据规划,珠江新城将容纳近50万人的工作和生活,未来面临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对于珠江新城的交通问题,规划检讨也将其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调整。

  2003版规划检讨在1999年编制的《广州市珠江新城道路交通规划》基础上,综合近期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对珠江新城的道路交通提出调整方案:珠江新城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为花城大道,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为猎德路,临江大道和珠江大道则作为城市景观性道路,金穗路、华夏路、冼村路和马场路为生活性交通次干道。设互通式立交6座,设跨越式立交6处,设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场7处,总用地规模约8.5公顷。

  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于花城大道与华夏路交叉口设置换乘站,5号线在区内共设3个车站。通过设置人行天桥、人行过街隧道及东西商业轴高架步行平台和中轴线区域南北向高架步行平台并充分利用地铁隧道系统,构成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

  问题是,目前的珠江新城的交通离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交通迷城的帽子还紧扣在其头上。袁奇峰说,现在就评价珠江新城的交通还为时过早,等将来珠江新城完全建成后,交通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发展公共交通的思想在规划检讨中也已得到体现。根据规划,珠江新城必须控制配套停车场的建设数量,加快地铁建设,鼓励使用地下和地面的公交设施,减少使用小汽车。

  未来城内配套设施,超乎想象

  整个珠江新城只有一个菜市场,住CBD还不如住城中村。当记者把广州市政协委员罗科对珠江新城配套的不满和忧虑转告给袁奇峰时,袁奇峰当场给记者吃了颗“定心丸”——将来珠江新城的配套会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2003版规划检讨中提出,要提高配套建设标准。检讨之初,规划项目组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作为21世纪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升珠江新城建设标准和配套建设水平,制定必要的政策,形成一系列城市和社区性服务设施支持体系。

  原控规是按《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公建配套足额指标下限设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检讨则在尽量维持建设管理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升珠江新城建设标准和公共配套建设水平,扩大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设施用地规模,由原来的19.6公顷增加至32公顷;扩大市级医院用地规模;在通过公众咨询后,明确了市级文化中心的具体内容为广州歌剧院、广州博物馆、市图书馆和市少年宫等。

  目前,这些公共设施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中。因此,袁奇峰乐观地预计,等珠江新城全部建成后,这里最终会形成类似于天河体育中心周边一样的完整配套。(羊城晚报)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