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过150年的发展,从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发展为经济繁荣的国际化大都会。大量金融业、保险业、地产业、百货业、商用服务业集聚于此,大至巨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中至百货商场、超级市场、旗舰店,小至门店、便利店,商业建筑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然而香港的城市建设用地并不充裕,商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①,容纳并管理如此巨多的商业建筑,其高度复合的设计思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 多元复合设计的背景原因
1 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由英占殖民地开始,当时的港九(香港本岛和九龙)割让地作为重点开发的地区,特别是沿维多利亚港两岸。但是香港岛80%都是丘陵与山地,并不适于大规模建设,为满足建设需要,劈山填海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既无须迁移住户、征收土地,又避免蚕食农田,而且香港本地的花岗岩和火成岩较易挖掘,可解决填海物料问题。早期填海集中于中环、上环、坚尼地城及湾仔一带,其后范围逐渐扩大,遍及港岛和九龙,20世纪50年代先后进行了铜锣湾、中区、九龙长沙湾、柴湾和机场跑道填海等。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市镇也是用填海获得用地●②。
香港的城市功能分区明晰,工商业集中在填海得来的平坦地带,如海港附近和九龙半岛平地,居住区按阶层有规则地分布:富有阶层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如港岛半山区;中产阶级在第二环和第三环内,依赖廉价的公共交通;低收入人群聚于城市外围。位于半山和沿海地区之间仍有不少旧区,成为潜在的商业发展用地。
2 经济发展的物质保证
经济高速发展是香港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战后,香港进入工业化阶段,政治局势使香港从依赖维港的物流业转而发展轻型加工业,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从内地吸纳移民,并兴建各种工业厂房和大批工人住宅,同时也促使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用事业和设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居民可以充分就业,逐步增加收入,政府税收收入随之提高,于是政府逐渐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兴建大规模公共建筑和各种现代化设施。工业化的长足进步和城市设施的现代化,有力地推动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多元化壮大了经济规模,更促进行业水平走向世界水平。
20年来,香港经济增长了近3倍,超越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越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
3 文化价值的精神保障
香港文化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开埠之后又引入西方文化,在长期中西文化交汇中,既保留着浓郁的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70 年代后,大众文化深入民间,“文化工业”以不可挡之势迅速发展。它们按赢利原则进行设计操作,以文化的市场行情和大众消费热点为自己工作重点,以追求利润为自己工作中心,使得香港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在资本主义经济运作逻辑里追求个人财富、讲求商业竞争,以“经济”、“致富”、“效率 ”、“发展”、“全球化”作为社会进步的指标●[2]。它维护着经济发展的轨道,以传媒、出版、甚至娱乐的多元化方式进一步促使经济社会高速运转。
以上历史、经济、文化三方面原因从精神到物质、从过去到未来,为香港城市的高密度、多元复合模式打下了基础。
二 多元复合的外在特征
1 城市元
香港商业建筑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突出矛盾是用地问题,特别是交通流线导致的用地紧张。就问题最为突出的香港而言,北部沿维港的商业建筑几乎都沿着东西干线布局,加上与九龙、青衣、新机场连接的客运、货运也集中于湾仔和中环码头一带,因此,人流、客车流、货车流在东西干线上十分密集。为保证货车流和客车流的快捷高效,通过南北两条平行的东西向车道将其分隔开,南面为德辅道-轩尼诗道-怡和街-高士威道,设置小汽车、公共巴士、电车等客用车道,北面为干诺道-夏艗道-告士打道-维园道,布置高速车流和货车流。行人流线,则通过位于山坡、台地、商场内的自动扶梯、踏步、过街天桥、地下隧道,通过明确的标识系统通向各大商业建筑,而无需在车行街道上找寻商业建筑的入口。位于北面的商业建筑,如太古广场,则由于坡地地形,将货运流线置于底层,小汽车流线置于北面坡地上,与行人流线有部分交叉。但是通过速度限制、道路线形设计使车流减速,保证行人安全。至于九龙一带的商业建筑,如廊豪坊、又一城,由于道路密集程度增加,通过建筑前后两条不同标高道路分设客车和货车流线,均成功地实现了与城市的交通连接。
各个商业建筑之间通过步行环路连接,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十分有利。凯文·林奇认为:一般理论将种种目标付诸于物质形态。所以一般理论往往容易被忽视,它通过对人群关系的图示、整体和分散并存的空间、物质作用的领域设定作为环境质量的保证●[3]。中环为代表,以皇后像广场为中心,四周密集分布香港俱乐部、香港中国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太子商厦等商业建筑,形态各异,但均用城市空间加以联系和整合。而位于近维港的商业部分,则在二层的步行道上布置节点空间,如交易广场前的休息广场,使人们在城市高速运转的节奏中能寻找到与历史、与四周环境、甚至与天空关联的多种层次的空间。在香港新市镇中也不乏这样的佳作。位于东涌的商业中心与地铁站紧密联系,形成凹形广场,与新建的住区大道成轴线关系。新住宅则以位于三层的屋顶花园为住区活动空间,该花园成为广场美丽的“围墙”。室外空间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保证了空间的有机联系和人性尺度。
商业建筑空间见证了城市肌理的演变,在香港岛中部,从半山向维港方向做一个断面研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变化。半山坡脚,如皇后大道东,为多层住宅,底层为一个个隔开的商店,平面面积小,由于地块小,建筑多沿街道布置。向北至莊士顿道和轩尼诗道,商业建筑增多,大多是独立的商店,也有小部分是多层住宅,地块面积增大,因此一些街道中部增设过街楼,联系南北两条街道,建筑仍然主要沿街道布局,或围合院落。再向北至维港,大量商业体整片开发,建筑之间不平行排列,而是以绿地、广场分隔,建筑尺度和空间尺度明显增大。这种从传统的民居、沿街联排的商住楼发展为整片开发商业体的做法,实质是用提高城市中心区建筑层数来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开放空间。
2 建筑元
香港商业建筑的建筑设计要素表现在四个方面:功能高度复合、空间类型多样、技术措施先进、细部设计精致。
香港政府近年来致力于与私人财团联合开发大型商业,如国际金融中心购物街、廊豪坊、又一城、APM,都是与地铁站相通,集百货、超市、餐饮、娱乐、影城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广场,通过不同位置的商业价值、与城市的关系,妥善解决功能之间的联系和分隔。比如,地铁入口在地下一层,通过电梯和购物走廊直通位于二层的百货部分,地面层主要用于布置停车、装卸货物和设备用房。百货商店内以小型品牌店居多,极少开敞的百货商场,有利于租赁经营和管理。餐饮部分多利用景观好的位置,像又一城,每层餐厅均可望见远山。没有优势景观的商业建筑多将餐饮设在在中庭处,像太子商厦。影城是目的性消费场所,而且多避开主要流线置于顶层。
商业建筑内部的空间体系类似于城市空间,也是以街道和节点空间组织流线和行为。其中中庭是空间的中心部分,特别是在香港,由于商业面积巨大,加上不同方向人流汇聚,使得中庭空间具有超大的尺度,典型的是时代广场、太古广场、廊豪坊。廊豪坊中庭内设置的高达5层的自动扶梯,暗示商业推崇的高效率,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地块狭小的商业建筑中,则以廊道组织店铺,如中环的金钟廊,所有品牌店用走廊连接,各条走廊均通向周边建筑。国际金融中心购物街的设计采用室内步行街的方式,将街道尺度扩大,导向开阔的中庭空间。
香港商业建筑的高密度、高效率与技术措施关系密切。建筑造型依赖的是先进的结构技术,特别是钢结构技术,保证大跨度空间的实现。香港和内地的抗震设计要求不同●③,所以对高层建筑的高宽比要求明显松于内地。此外,机械设备技术也有不少先进之处,比如廊豪坊的巨型自动扶梯,在扶手两侧加设透明栏杆,增加安全感,同时在斜面上加设空调风口。以免空间过高而使在扶梯上的人感到温差过大。在防排烟系统上,香港商业建筑的地下室排烟口直接设于地面,大大减少了立面处理的复杂程度。从外部环境设计上,位于坡脚的香港商业建筑多设有屋顶车道、花园平台等,如太古广场、港丽酒店前围合的屋顶花园,没有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排水处理、机电设备处理、植被技术的支持,难以获得优雅美好的屋顶空间。
建筑的魅力离不开细部设计,且不论建筑材料和构造节点,单从天桥设计可窥一斑。从结构形态、五金和玻璃构件节点到排水设计、地面铺装,均考虑得很仔细,而且形式多样,绝不照搬。一些结构构件,比如梁、柱,装饰面多做成梯形变截面,以符合力学特点的形态体现动感。就玻璃顶面而言,也有多种搭接方式,大大丰富了视觉效果。建筑内部设计也非常细致,如一般可能忽略的首层停车部分,亦有独特的设计。位于浅水湾海滩北面坡地上的怡景酒店,将首层停车安全岛和二层的屋顶花园结合设计,二层的池水叮咚而下,形成美丽的瀑布,也增加了首层的内部光线。此外,幕墙和扶手设计采用螺栓式五金构件,减少了结构胶的使用。香港商业建筑在细部方面的设计确实值得学习。
3 生态元
生态因素概括地说包含地理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系统化的工程,所以任何项目均不可能实现完全生态化,而是在不断探求建筑生态化的途径。
香港商业建筑涵盖的地理生态要素主要是对坡地地形的利用和改造,对气候条件的利用。香港山地丘陵较多,虽然因填海而减少,但沿半山的商业建筑仍然注意保护周围地形地貌。多个标高层次布局也有利于形成“多首层”的商业模式,而且与周边环境、交通容易衔接,在绿化方面则容易连成一体,保证植被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多个平台、院落的设计,可以组织一些主导风向通道,增加有庇护的开放空间。香港商业建筑可谓见缝插针,甚至采用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在小空间内用丰富的水、绿化、桥改善小环境。另外,对生态技术标准比较重视,比如1995年香港就颁布实施了综合热传值守则(Over all Thermal Trans.for Value-OTTV),使建筑围护结构须符合适当的综合传热值。
在社会生态要素方面,香港的社会区域很复杂,包含土生居民区、西方文化移植区、东西方文化交融区等。但是由于现代香港的商业建筑是适应全球文化特征而生,具有典型香港特色,所以与传统的街坊式的商业截然不同。它是建立在现代功能分区基础上,居住、休闲、工作、交通区各有特征。它也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分工联系的基础上,所以又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高效联系。同时,它没有脱离社会记忆的渐变规律,一些商业区内部仍然保留历史地段,与原有街道和小商业也有密切的联系。
三 对多元复合模式的思考
香港商业建筑,集城市元、建筑元、生态元多个要素为一体,高效快速地创造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其方法确有可取之处,然而,不论香港本身,还是近来内地对香港的模仿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香港在大规模开发商业建筑时所确定的土地容积和原有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香港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注意到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但是由于原有旧城区本身就比较密集,容积率并不低,为获得开发利润,必然再度提高密度和容积率●[4],结果是原有一些小块绿地消失,大片土地被占用, “城市化”成为“破坏自然”的代名词。香港城市建筑部门显然认识到这些问题,这些年来致力于发展新市镇,将人口疏散到城市周边地区,但是在香港市民心中,中心商业区是新市镇的商业中心无法比拟的,所以中心区的商业开发仍是一片热土。现虽然有用地补偿政策等寻求大众利益和开发商利益两全的方法,但从一些新的商业体开发方面观察,未见明显成效。可见,在商业开发和现有资源保护之间,还有许多课题尚待研究。
其次,在多元复合设计的商业建筑中,对社会生态要素的考虑并不充分。现代文明冲击传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陈代谢式的变换,但并不代表完全取代,特别是用香港近年来采用一两种商业模式取代所有以前的街市、市场,用大型集合体取代分散的小商业、庭院、街坊,使得多样性丧失,是不可取的。整齐有序的城市园林中,四通八达的人行天桥上,人们往往迷失方向,不知所在,更感受不到亲切和温馨,而这种温馨,可以轻易地在街坊门口、小院落中找寻得到。
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内地城市纷纷仿效香港商业模式,大规模进行商业开发。然而一方面在对多种要素的复合程度方面不及香港,另一方面因规模限制难成整片开发之势,甚至不乏开发商一味追求利润、政府部分追求业绩的原因,使得多元复合的开发被简化为盲目追求高密度和高容积率,带来的后果是与城市发展脱轨,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技术和配套设施发展滞后。而且,原有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丧失殆尽。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城市,有必要深入了解香港商业开发的多元复合背景及其特点,对高密度和高容积率模式深思而慎行。
注释
①香港拥有500多万人,近5万家工厂、企业,千余家银行,近万家酒店、菜馆食肆和娱乐场所。而已发展的土地(建成区)总面积不过151 km●2,其中工业用地,包括仓储用地只有9 km●2,也就是说,每家工厂、企业的平均用地只有180 m●2。香港有购物天堂的美誉,上万家百货公司,其中超级市场800多家,大型百货公司200多家,可是万万想不到商业用地只有2 km●2。参见: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②如沙田、荃湾、屯门、沙田、将军澳。
③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所示,香港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 g,但是香港抗震设计并不按照此规范。
参考文献
[1]葛丹东,许美旗,李松. 上海与香港城市发展比较研究..2005-12-20
[2]龙应台. 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 香港明报. 2004-11-10日(版次不详)
[3]林奇K. 城市形态. 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林坚,杨志威. 香港的旧城改造及其启示. 城市规划,2000(1):50-53.
(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