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5亿到300亿。”这是时下电影圈内人士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据统计,上半年度,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达到创纪录的23亿元,全国电影市场可统计观影人次8240万左右,预计,2009年全年票房将达到55亿。
韩三平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说,“10年之内,我坚信中国电影票房达300亿,中国电影的关联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
但表面繁华之下,貌似大热的中国影片,实际制作未必赚钱;仅靠票房收入返点交租,地产商未必愿意将铺位交给院线经营;随着中国加入W TO,外国影片蜂拥而至,这个市场“不一定是属于中国电影的市场。”
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票房数据统计,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了创纪录的23.37亿元。
对比十年前,1999年,电影票房全年收入只有8 .1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到今年上半年前10条院线票房总和的一半!光是暑期档,今年6月、7月、8月的票房总额约17 .3亿元,几乎是2000年全年票房的两倍。这一连串飘红数字被业界判断为中国电影迎来“黄金十年之始”。
中国电影等同40年代的美国?
从55亿到300亿,点燃中国票房燎原之势的火种在哪里?答案是影院!“要谈未来十年300亿的总票房,先要实现中国电影的银幕片数达到2万张,加大电影院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中国最大民营电影公司保利博纳的董事长兼总裁于东告诉本报,目前,我国电影银幕的总片数还不到5000张,而美国现在的银幕数已经达到4万张,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相当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
“跑马”容易“圈地”难。
“投资建设电影院的资金可能大家都有,但是仅靠票房收入的10%—15%回扣,给房东交租,地产商未必乐意。”于东坦言,电影院对商业地产的依赖度很高。
更麻烦的是,电影院一般要求有10米层高,单层营业面积也要一两万平方米,柱间距要求也颇高,这就意味着“一旦建成电影院,便不可能重新改成综合商铺来经营。政府应当考虑出台扶持政策,给予文化设施建设税收减免或资金补贴。”
渠道与内容之争
“院线的权力太大了。要是他们不给你排档,或者给你排特别差的时间段的档,再好的片子也会玩完。”导演杨庆公然发牢骚,“《夜店》受排挤不是发行公司的问题,问题出在院线。”
说白了,在同一放映档期,影片获得院线支持,往往便可取得票房佳绩,否则便可能沦为炮灰。于是,可以看到,《集结号》在票房热卖的半年前,便与“八大院线”有过声势浩大的签约仪式;《喜羊羊》的电影票房奇迹离不开上海联合院线的鼎力支持,而今年暑期档的《麦兜响丁当》继续复制这一手法,7000万的票房佳绩中,上海联合院线便贡献了接近三、四分之一的份额。
对于“排片潜规则”的指责,院线公司宁愿反过来看这个问题,“9月初,好片大片空缺,全国总票房一下子就跌到每天六七百万。现在只能寄望于9月17日《建国大业》上映,扳回颓势。”上海知名院线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某给记者举例反驳,“票房业绩肯定是依靠好片子来冲刺。”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一部过亿票房的电影都可能是赔钱的,更别说沦为炮灰的电影。
过亿票房或不赚钱
一位电影发行公司的老总陈生说,“中国电影业分配票房利润的比例基本上是50%给影院,40%给制片方,10%给发行公司。按照这个比例,发行公司除去各种宣传费用,靠电影发行基本很难赚钱。而制作方拍摄电影也不一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行业整体利润很低。”
但赚钱机会还是有的:“业内最惯用的手法是,炒高艺人或导演身价,赚取高 额包装费。比如制造各种各样半真半假的‘新闻’,推高艺人的曝光率等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说。
“重要的是让投资人赚钱,而不仅仅是导演艺人赚钱,中国电影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协同作战,形成良性的市场体系,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家领军企业。”中国最大民营院线公司万达影院市场经理陈宏伟分析。
用导演宁浩的话来说,“在别人打进来之前,我们要先武装自己。”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