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个老太原的电影时代
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都会拿“一”来说事,一条解放路、一个新华书店、一个五一百货大楼、一个开明照相馆等。在市民赵爱民看来,那个时候的太原的确是这个样子,对于从小在米市街长大的他而言,还有一个“一”不得不提,那就是家门口的宽银幕电影院。
至今赵爱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宽银幕电影院播放电影时的热闹场面。“当时电影没有现在这么多种,但只要是电影海报一贴出来,就会聚集不少人驻足观看。”他回忆说,由于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电影院就成为大众聚集的主要场所。“那时候,为了一张票排队一两个小时不是什么稀罕事,有时候还会因为拥挤打起架来。”“那时电影院环境都一般,七合板做的椅子坐上去并不舒服,,但丝毫没减弱人们看电影的热情。”赵爱民说,如果遇上热播的片子,通道里、台阶上到处坐着人,就像赶集一样热闹。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电视机的出现,电影逐渐淡出赵爱民的生活。“可能觉得去电影院比较麻烦,电影也就越看越少,”不过,每次路过宽银幕电影院,他还是会看上两眼,遇上一些叫座的大片,他还是会带上全家人去一趟电影院,但去的次数越来越少。
B 老电影院整体沉沦
“人们只是知道宽银幕,但来宽银幕看电影的人却越来越少。”宽银幕电影院副经理张瑞红经常这样说。尽管从电影院建院后经过近十次的改造升级,但观影人数依然不容乐观。“一年300多万票房,仅仅能勉强度日,要说发展根本谈不上。”
最近一两年,随着民营电影院的崛起,张瑞红感觉到压力更大了。“前几年建起的星美影城,这两年又新建了横店影视城,如今奥斯卡影城也快开张了。而我们的影厅数量不到人家的一半,票房也只有人家的一半甚至更少!”“宽银幕电影院还是属于较好的一类,至少职工能按时领到工资,电影放映还有人看。”12月8日上午,在太原市文广局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领导组办公室内,参与此次改制工作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起改制范围内这些老影院的现状。“最早的时候我们电影院开业务会,全市有72家电影院、上世纪90年代减少到64家,到今天真正放电影的只有4家。”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的萎缩,很多厂矿电影院率先出局,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原先的一线电影院开始退出放映市场。
C 人员安置有新老之分
根据规定,此次改制转企的13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共有在编职工432名,离退休人员25名,退休人员274名。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后的“身份”问题。
太原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工作了三四十年以上的老电影人,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影院。这次电影院转企改制,虽然职工的工资待遇会有一定的提升,但老电影人似乎更担心的是自己会变成“企业人”,而不再是以前“公家人”的身份了。
对此,此次方案中明确提出转企后,离休人员不受影响,在编职工转企后身份变为企业聘用人员,与用工单位签订企业劳动合同,薪酬待遇将执行企业的相关规定。
而对于转企改制前在编、在职,已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人员,事业身份将保持不变,将由太原市影剧院事业人员管理中心按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办法,进行档案管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事业单位办法办理退休手续。“总结起来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该负责人表示,将针对每个个体的特殊情况制定具体措施,目的就是让岁数大的职工今后生活有保障,年轻职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D 改制后将抱团打天下
在此次改革之前,不少影院就曾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但无论是借债重建还是融资改建,都没有换来观众的大幅增加。因此,“13家影院抱团改制”的方案获得了广泛支持,改革进程也较为顺利。
对于改制后的发展方向,新成立的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夏宝刚表示,今后老影院将全部向硬软件五星级迈进,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对影迷而言,将能以更低价的消费,享受电影文化带来的心灵愉悦。同时,对于今年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部门而言,老电影院的改制成功与否,对于今后的文化体制改革有着很多的现实意义。“我省已经将文化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这在山西原有的经济形态中应该算是一个突破。”夏宝刚表示,电影院的改制有望成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先锋官。
不过,相对于工业企业,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改制后能否取得切实的效应,仍有不少人持有观望态度。对此,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克俭表示,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从原先的体制中转变出来,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应对其他资本的竞争,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电影院的改制是一块试金石,也注定会为今后更多文化领域企业改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3文化事业单位集体改制
其中的12家原先有电影放映功能
本报12月10日讯(记者岳威要维维)设备越来越落后、管理体制死板,加上外来影企的冲击,太原本土影院从最辉煌时的72家,减少到今天的4家。为了避免记载着太原历史的老电影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2月9日,太原市文广局将所属13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整体转企改制,老影院将通过转企“抱团”打拼,期待重现往日辉煌。
据太原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属于此次转企改制范围的13个经营性事业单位分别为: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太原影都、市宽银幕电影院、市解放电影院、市中北影城、市五一电影院、市义井电影院、市长风剧场、市大中剧院、市东安剧院、市并州剧院、市红星影剧院、市演艺中心。
13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后,由市政府作为出资人,组建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授权该公司经营管理市文广局所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承担城乡公益电影放映的经营和管理。
对于最终的改制方案,多数电影院的管理层和员工表示赞成,“原先都是各自为政,现在抱成团了肯定会带来明显的变化。”宽银幕电影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筹划贺岁档影片的统一宣传。对于集团成立后的首要目标,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要将老电影院重新包装后推向市场,重新把观众带回电影院。”
老电影院现状一览
此次进行改制的13家文化事业单位中,除太原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营影片发行外,其12家原先有电影放映功能的影院,目前真正放电影的只有4家。
仍在放映电影的
影都电影院:前身为修建于1926年山西历史上的首家专业影院——并州电影院,1956年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87年,改建后成立太原影都,目前仍是省城有影响的多功能影院。
宽银幕电影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元旦开业,全省第一家建成宽银幕电影院,目前仍然是省内电影放映水平较高的影院之一。
解放电影院:始建于1955年,次年开业,后改建为解放数码影城,目前仍然是城北地区最大的电影院。
长风剧院:位于柳巷南路北口西侧,是太原市最早的剧院,清时为“八旗会馆”,1928年改为“鸣盛楼”,解放后改为“人民戏院”。1956年拆除重建,1958年竣工时定名为“长风剧场”,目前仍在营业。
改变经营方向的
五一电影院:始建于1950年,是当时我市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001年该院建成雅典歌剧院,后改为目前的豪客来餐厅。
并州剧院:1955年建成,以经营戏剧演出与电影放映业务为主,曾是中小型戏剧演出和国产影片放映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已不具备电影放映功能,场地已经外租,原址上开起了火锅店。
大中电影院:始建于民国38年(1949年),当时由私人经营,俗称席棚剧院。1950年重新修建,次年建成开业。以经营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为主,曾是省城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已不具备电影放映功能,剧院场地被某学校承租。
已被改建拆除的
市中北影城:前身是中北电影院,4年前进行拆迁改造,因为手续等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建成。
义井电影院:原义井电影院于1958年建院,后经相关部门同意把原有建筑拆除进行整体综合改造,目前仍在改造当中。
市东安剧院:1954年由私人投资修建,主营戏剧演出和电影放映业务。2003年,剧院改造后已经没有原先的电影放映功能。
市红星影剧院:目前正在改建当中,原址上已建起一座融现代化、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经营场所。
市演艺中心:前身是和平剧院,但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已经拆除,目前已经没有实际放映功能。
(山西新闻网 岳威 要维维 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