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品牌“黑面蔡”高调来厦 连开4店

来源:联商网

2010-02-01 08:28

“这种定位为未来建起了通路”, 廖翊翔研究后认为,“我们做的是零售业,与王老吉、康师傅品牌不同的是,他们有工厂没通路,而未来的零售业得有自己的通路和产业特色。”

  曾经以杨桃汁起家、在台湾书写传奇的“黑面蔡”来到了厦门,正式踏上了开启大陆市场之路。这个历经风雨、有数十年历史的台湾老品牌究竟以怎样的行销之道来求生存谋发展?请看——

  曾在台湾书写传奇的“黑面蔡”来到了厦门。出人意料的是,“他”带来的不仅是当年风靡全台湾的杨桃汁,还有厦门人难得品尝到的“朵纳滋”———甜甜圈。就在1年内,“黑面蔡”通过直营、连锁方式接连开了4家店,高调为“朵纳滋”开路,其意欲透过厦门、进军大陆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事实上,“黑面蔡”这个名称,早已不是当年台湾人所熟知的蔡锦华先生的绰号。蔡家与这块招牌再也不存在任何关系。但杨桃汁依旧是那种“古早味”,焕然一新的招牌也有了更多的内涵,按前来开垦市场的廖翊翔的话说,品牌+通路,恰是“黑面蔡”开启大陆市场的最佳之道。

  传统+创新
  “朵纳滋”复合台饮

  若不是有些了解,现身在厦禾路的“黑面蔡”店绝对被人以为是家烘焙店。店里店外,没有一个杨桃的影子。相反,不同口味的“朵纳滋”被摆放在显眼的食品柜上,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在台湾人儿时记忆里,“黑面蔡”是一份酸甜的味道。22年前,小学学历的蔡锦华在台湾三重市摆摊卖杨桃汁,因杨桃汁风味独特而在台湾掀起了一阵风潮。后来,“黑面蔡”扩张太快导致破产,招牌终以3000万台币卖给台湾廖家等。

  “接手后,我们掌握杨桃汁配方,自己生产杨桃原汁,产品包装转由其他工厂代工,以更有精力集中转战通路行销”,现负责厦门店的廖翊翔,是廖家的二代掌门人。他说,在此模式之下,“黑面蔡”依然在台湾遍地开花。

  2000年,“黑面蔡”开始瞄准大陆市场,但只是出口杨桃汁罐装饮料。随后切入时机,挺进厦门,同时给厦门带来台湾店没有的“朵纳滋”。

  为什么呢?廖翊翔说:“我们需要复合式的经营,大陆市场很大,需求也多,单一的杨桃汁是不够的。我们要来开拓市场,就得赋予品牌新内容。‘朵纳滋’不是面包,也不是蛋糕,而是源自欧美、已经风靡台湾数十年、在大陆仅有少数人知晓的‘甜甜圈’。我相信,‘甜甜圈+茶饮’的多元化模式,今后在大陆能行得通。”

  企业卡通推广
  微笑“朵娜”来当家

  2008年,“黑面蔡”在厦门成立商贸有限公司。公司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为自己设计出一位可爱的卡通吉祥物“朵娜”(DONA)。

  “朵娜”是位女生,有张胖嘟嘟的脸———那是店内主打产品的甜甜圈。她还有两个饮料杯耳朵。由于所有饮品都要通过手摇来做成摇摇茶,所以“朵娜”耳朵中间还有几条小杠杠,那是她在摇头晃脑呢!

  活跃的“朵娜”出现在店内各种场合,饮料杯、包装袋自不必说,公司还为她专门设计出限量版的钥匙扣、手机链等,摆放在柜台上作为礼品相赠客人。廖翊翔对此很自豪,“她是我们服务最简单而又贴切的写照,会永远微笑待客”。

  “朵娜”会不会常换衣服?她会不会有男朋友?这让吃甜甜圈的年轻一族有了许多猜想。台湾最擅长文化创意,移植到企业中来,便形成一种创意的企业文化,也为将来的衍生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廖翊翔透露,关于“朵娜”的后续动作还很多,“黑面蔡”在台湾还开发有杨桃润喉糖、曼特宁滤挂咖啡等系列食品,将来引到厦门来,恐怕都需要“朵娜”来出力。

  连锁直营通路扩张
  商圈分割市场

  杨桃汁品牌主打“朵纳滋”,不等于丧失“台湾味”。店内虽有茶座,但外带服务却成为最主要销售形式,来几个“朵纳滋”,装在纸盒里,便是美味而好看的台式伴手礼。 而奶茶几乎是台湾饮品的代名词,店内也下大工夫做出自家的招牌奶茶。杨桃汁口味也不再单一化,还制作出酸梅杨桃汁、百香杨桃汁等味道。

  谢凯峰和廖翊翔是表兄弟,也来帮忙行销。他介绍,“朵纳滋”由于选材讲究,每个售价6元—8元人民币,价位中等,面向的是时尚人群,还有台湾流行的集点服务。

  “这种定位为未来建起了通路”, 廖翊翔研究后认为,“我们做的是零售业,与王老吉、康师傅品牌不同的是,他们有工厂没通路,而未来的零售业得有自己的通路和产业特色。”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黑面蔡”以连锁、直营形式在厦门迅速扩张,现已有4家店。“时尚潮流的东西得跟着商圈走”, 廖翊翔算了算,火车站、莲坂、瑞景等地人流量“足多”,厦门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商圈也有10多个,以每个商圈1家店来计算,他计划今年在厦门再开张10家—12家店,然后这种模式复制到大陆其他城市,逐渐来取得市场份额。
 
  “黑面蔡”的传奇

  “黑面蔡”是台湾有名的饮料品牌,当年的主打产品是杨桃汁,传奇的发家史至今让许多人琢磨不透。透过其探路大陆市场,廖翊翔为记者揭开“他”背后的故事。

  据廖翊翔介绍,几乎每个台湾人都有印象,“黑面蔡”最先源自其创始人蔡锦华的绰号。仅有小学学历的蔡锦华是位传奇式人物,原本从事水泥包工,因长期在工地日晒,故有绰号“黑面蔡”。1978年,他因包工失败,开始在三重市摆路边摊卖杨桃汁。他将台湾杨桃腌渍后打成果汁,又加入酸梅粉,味道因此出奇的好,冬天可润喉,夏天可降火。顾客彼此介绍,口口相传,买前总先问老板是否为“黑面蔡” 。

  绰号激发蔡锦华灵感,他在1979年用此注册商标专用权,也开始了卖原料的生活,即调好原汁,让加盟者兑水销售,但凡使用“黑面蔡”商标摊贩必须缴三万元台币“权利金”。

  廖翊翔说,“有一阵子,台湾很风行喝杨桃汁,加盟到蔡锦华事业的摊位达到了4000家—6000家。蔡锦华的生意愈做愈大,1988年,台湾谢姓和廖姓人士找他合作,出资设立‘黑面蔡’食品公司,建起工厂,陆续量产PP塑料瓶装、易拉罐及铝箔包杨桃汁,销往台湾各大超市,并跨足生产运动饮料,在云林斗六、斗南及古坑购入大批厂房。”

  “黑面蔡”的牌子越来越响亮,不过,后来,蔡锦华有意以股票模式上市融资。公司还请来专业的CEO来做行销,只是扩张太快,股东意见不一,造成资金运作不灵,公司负债累累,成为“黑面蔡”传奇性崛起历程中最大的败笔。

  “最后,连资产及商标都被法院查封拍卖,以我们廖家为主将无形资产‘黑面蔡’这块招牌买回。这场招牌原本估价1.2亿元台币,最后的出售价是3000万元台币”, 廖翊翔说。

  股东换手经营后,蔡家与此再无关系。廖翊翔说,1996年后,廖家成立台湾欣年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仍然使用“黑面蔡”这块招牌,除掌控杨桃汁的制作外,分装作业全部由代工工厂来完成,并在2000年后成功地逃离工厂时代,开始专业销售之路。

  “黑面蔡”又重新崛起,随后的8年,只是将产品陆续销往大陆,试探市场。2008年,廖家借“黑面蔡”牌子正式进军厦门,开启大陆市场之路。
  (厦门商报 记者陈凌)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