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生到繁荣 郑州商业地产的演变路径

来源:联商网

2010-07-22 15:00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郑州商业地产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演变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萌芽,到逐步成型,再到商业模式在矛盾中不断调整,直至更多新业态的诞生,郑州市商业地产完成了自己的路径演变。商业地产大幕探索...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郑州商业地产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演变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萌芽,到逐步成型,再到商业模式在矛盾中不断调整,直至更多新业态的诞生,郑州市商业地产完成了自己的路径演变。

  商业地产大幕 探索中开启

  在2000年之前,郑州市的商业地产仅处于启蒙和初始阶段。

  1997年,随着国家住房改革的推进,郑州房地产开发开始探路。但是这一年,项目多为国有公用建筑,全民可买的住宅和商业项目很少。而商场经营多为“国企”模式,统一采购、销售和管理,每个摊位都姓“公”,每个员工都是“服务员”。

  1998年,租赁制引入商场经营管理,标志着郑州的“商业”时代正式开始。正是在这一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房地产开发进入成长期。在随后的几年里,“商业”和“地产”才开始摩擦出火花,“商业地产”的大幕终于开启。

  这时,商业物业的开发商已拥有物业产权,也开始具有物业分割销售、滚动开发的意识和资金周转需求,因而,商业地产得以快速成长。

  1999年底,郑州东西大街旧城改造工程拉开序幕,成为郑州商业地产的一个转变。因为,此前的很多专业市场是带有政府垄断性质的批发市场,真正以企业为主体规划和开发的商业项目几乎没有。

  这一时期的汇龙城项目,成为当时郑州商业地产的最大关注点。2000年,郑州中诚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郑州汇龙城项目。2002年9月,汇龙城与百盛“第一次亲密接触”,宣告要建造中原第一座shoppingmall。但百盛在汇龙城开业前三个月突然撕毁“婚约”。内情为百盛对汇龙城的操作模式并不看好。汇龙城仓促间请来了三和百货救场,之后汇龙城自己聘请总经理开始招兵买马,但计划于2002年元旦开业的时间却一拖再拖,直到同年12月20日才匆匆开业。2003年初,汇龙城一楼大厅部分商户就开始低价处理产品,经营形势旋即告急。此后百盛迎来了北京远望控股,但是依然未能挽救败势。

  “汇龙城的败因之一,在于开发商对物业完全分割出售,没有考虑后期统一规划、招商和管理,以致隐患重重。在汇龙城,众多的小业主、商户、经营方和投资方之间矛盾难以平衡。”上海贝兹华中区首席代表谢涛回忆说。

  繁荣中的变局

  在谢涛看来,同时期的郑州商业地产,至少有两个变化:其一,知道找主力店,并出现适当的自持物业。其二,懂得通过专业的管理团队、销售代理公司等“外力”来发展项目,跳出了投资商一手抓的局限。

  红火一时的“售后返租”的商业地产模式,便在这个时候开始登场。这使开发商既能快速销售产权回笼资金,又能通过统一返租,来保证商场的统一规划、招商和运营。

  统计显示,2003年全市商业项目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加上郑州原有商业网区,面积总和超过300万平方米。如火如荼的商业氛围的造势让投资者和消费者觉得前景一片大好。

  这个时期,泰国正大集团联手河南广元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大世纪城市广场”;2004年,首次与汇龙城谈判未果的百盛去而复返,再一次坐上了谈判桌,要求所有的产权式商铺,要由开发商统一收购后,再由百盛重新以物业划分。此后,“汇龙城购物中心”被“百盛购物广场”所代替。

  但是,该时期内流行的售后返租的模式,对于部分商家而言,却增加了另一重压力——管理。

  “彼时,在郑州商业地产圈,专业管理公司不多,而且行业整体对此并不重视,不少开发商自己亲自操盘管理。这造成返租后的管理过程中,商户没有效益和业绩,以致开发商返租成本经营亏损。尤其是在地市,出现大批死盘。”谢涛告诉记者,“之后,步行街这种商业模式开始应势而生,建筑形态开始变换。步行街的出现,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商户自己经营管理的灵活性。”

  2004年,宇通不动产牵手香港新鸿基,联手打造百年德化风情购物公园;2007年4月,郑州大上海城步行街开业典礼举行,该步行街呈双首层式建筑,东西连绵430米,南北迂回280米,贯穿二七路、人民路。同时,步行街模式的天旺广场亦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但是,这一时期,商业地产的空前繁荣,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动辄6%甚至8%的“七年返租”、“十年返租”促销宣传层出不穷。这些开发商相信,他们开发的商业地产可以在以后的几年中产生稳定的租金收益。然而不少专家提出“商业地产已出现过热之势”、“商业地产供给过剩”的担忧。河南圆点市场调查公司地产研究中心在2007年3月份进行的“郑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者调查”表明,目前郑州的商铺除成熟商圈的核心地带以外,基本上都存在空置情况。

  专业商业地产发力

  2006年,在郑州楼市的商业地产开发中,有一支队伍异军突起,这就是专业化的商业地产,像宝龙·城市广场、中原路·水岸花木城、郑州五金机电城、大厨房、中原国际小商品城、电动车精品城等项目先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此前鲜有开发商涉猎专业市场。而在这些进入专业市场的地产企业中,既有一直沉浸其中、对专业市场开发烂熟于心的地产企业,像中国元通纺织城,也有以前一贯从事住宅开发,然后到商业市场小试牛刀的,如鑫苑置业。

  专业商业地产的兴起首先得益于郑州的传统因素。众所周知,郑州是一个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城市,既有在全国都叫得响的火车站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商圈,也有在全国已有一定知名度的鞋城等专业市场,从而形成了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群。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从事住宅的开发商“趟河过界”,进军专业市场,除了有商业地产开发利润空间大、贷款容易的因素,也在于郑州逐渐成为全国物流中心。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必须注意,那就是这些开发商已经都学会了“造市场”。例如鑫苑置业开发的电动车精品城就是一个案例。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最初,鑫苑置业在郑州航海路上开发了一个住宅项目后,曾担心附近人气低,影响房子的销售,于是公司就有了在其旁边建立一个市场的想法。

  业内人士认为,以往的郑州商业地产盲目求大,经营项目种类繁多,管理比较混乱,而专业化的商业市场,尤其是专业化的商业批发市场,已经在许多地方被证明更受投资者的欢迎,也更适应未来商业市场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受城市规划的影响,目前部分新兴的专业化商业批发市场已转移到环线以外,在交通、物流等方面较之老牌市场有先天优势。对此,一些外来商家来郑州考察时就表示,批发市场由城市中心向城外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像北京天外天市场、天意市场都从市中心搬往城市边缘,市区内的市场则提升为步行街。

  2010新契机?

  进入新时期,郑州商业地产又一次迎来变化。

  对于郑州商业地产的生产模式,2008年12月,郑州希瑞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宏剑指出,“郑州商业地产需要订单式开发模式”。

  何宏剑坦言,目前郑州商业地产的发展层次很低,有很多开发商,刚开始项目的定位不是很清晰,等到项目建好了,才开始当做商业地产来销售,结果发现行不通,项目卖不动。而订单式生产模式,就规避了这些弊端,也化解了相应的风险。“订单式开发模式是将定位、招商前置,开发商在对土地进行开发之前,就知道谁来租用,为谁而建,建成的产品必然符合商家的需求,方便其使用。这样一来,产品就不会有空置期,开发商与商家之间也可以更好地衔接。”

  以万达为例。“订单”开发模式至少为万达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项目号召力的提升、项目商业价值的提升、投资开发风险的减小。

  而与之同步,随着地价升高和偏离城市中心边缘地带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商业地产开始出现了另一种模式——城市综合体。

  2007年,曼哈顿广场、郑州国贸中心等大型项目隆重上市,把郑州商业地产开发推向高潮。这些商业地产以城市综合体的名义,开始领风向前。此后,定位城市综合体的中原万达广场项目签约,华润置地郑州“万象城”正式举行奠基仪式,金成时代广场、郑州升龙广场开工。

  不过,不少人士认为,郑州的商业地产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内,实质进步不大,成功者不多。“郑州市商业地产仅仅是销售的火爆,但是从商业角度,成功运作的却少之又少。大量的商业项目存在‘为招商而招商’的倾向,开发商为了招商指标,不能全面考虑商户的差异性经营,为未来的经营管理也带来了隐患。”一位商业地产业界人士认为。

  居住传奇将被继续书写

  进入2010年4月,新一轮宏观调控再次落地。伴随着住宅的降温,商业地产再次被认为面临一次更好的发展态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住宅市场遭到调控,大量资金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时,正在复苏上升期的商业地产势必成为最佳选择之一。

  大道智源总经理高重恒认为,作为这一次房地产的政策调控,不仅要站在房地产的角度看问题,也应该站在整个经济结构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尤其是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资产泡沫形成预期的问题,这次政策调控目的就是调结构,调整开发水平,将那些伪劣的开发商调整出去。

  业内人士指出,调控新政主要针对住宅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但对于部分客户而言,在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下,投资不动产是必然的,因此,没有被调控的商业地产反而迎来了机会。那些自身拥有良好地段、交通配套和人流优势的商用物业,则成为市场的宠儿,尤其身处核心商圈或者轨道交通上的商业地产,更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大河报)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