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向我描绘她梦寐以求的生活:在城里,有一临街两层的小楼,楼下卖书,楼上烹茶,风雨故人来。
在杭州,那些有腔调的书店曾是这个城市的骄傲。它们都不张扬,但都给人闹中取静的安心感觉。它们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华,以丰富的阅读质感温暖着城市的读书人。
那些逝去的腔调
15年前,湖滨路、六公园一带,曾并排坐落着外文、三联和现代三家书店。它们气韵相通地在一起,成了杭州的某种地理标识,也是杭城的时尚腹地。“就像现在女孩子们总会相约‘银泰门口等’‘杭州大厦见’,当时很多人会选择‘西湖边上的××书店见’。”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伟罗列起杭州有腔调的书店,对这三家书店当年的风光记忆犹新,“当年,外文书店卖外文版图书、三联书店卖人文学术类图书,而现代书屋以出售多而全的音像制品闻名。”
与现在新西湖天地、南山路这些时尚聚集地不同的是,当年的湖滨六公园段可谓是“湖光山色入书来”,知识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扮相,就连慕西湖之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会在游湖之后逛一逛湖边这3家相隔不到50米的书店。
特别是外文书店,当时影印的英文《读者文摘》、《短篇小说》和“上外”、“北外”引进的语言与翻译学方面的专著都是极有价值的书。有了它,附近还兴起了一个著名的“六公园英语角”,人们很自然地就在周末上六公园练英语口语,又去外文书店买些英语书……
只是昔日湖滨那令人魂牵梦绕的书香“金三角”,早已成了逝去的风景——外文书店转到凤起路繁华路段立足,但特色不再鲜明;三联迁至杭大路后逐渐暗淡直至不见;而曾经以灵活的销售机制享一时之名的现代书店早在1997年便已在杭州消失,听说现代书屋的老板转行经营着一间茶坊。
这些坚挺的腔调
“晓风书屋”、“枫林晚”这干品味非凡的个性书店依然坚挺着。相比图书大厦的一应俱全,一些文青和小资更偏爱小书店。所以,那里的气味始终是时尚的,潮流的。并且,你在那里也可以买到许多老牌学术书店里也未必有的学术专著。
15岁的晓风书屋算得上杭州民营书店的“老字号”了,从前才20多平方米的小书铺,如今已开了7家分店,最风光的还属在体育场路529号那家。
和它名字一样别有风味的,是它罗列的那些人文、休闲、特色图书,还有书店内温馨典雅的布置。经理朱钰芳说:“晓风不迎合读者的口味,可以用自己的风格去引导读者的口味。”
“枫林晚”如今已从文三路54号那个让它风光了好一阵子的地方搬迁到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称作“书立方book 3”,马上又成为城西的文人聚集地。“学术+文化沙龙+咖啡+会所+网络+专业连锁”的全新经营模式是枫林晚的首创。
一直以来,杭州的文雅人,喜欢把这样的书店当成自家客厅,消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一个人,或者和朋友一起。
就像宝石山保俶塔下的“纯真年代书吧”,很多人都说,这店的名气或者人气,来自它的“出身”,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丈夫为了实现患绝症的妻子的梦想,负债开了这家书吧。有书,有咖啡或茶,重要的是还有物质社会缺乏的纯真。
朱锦绣经理,就是那位幸福的妻子,她已经记不清“纯真年代”的沙龙里成就了多少对恋人,“前段时间有两个小年轻结婚找场地,兜兜转转找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办在我们的书吧,因为这里氛围好,而且也是他们经常和朋友聚会的地方,有亲切感。”
有书店关门,一茬一茬地继续有书店冒出地平线。比如蓝狮子书屋,在著名财经文化人吴晓波的操办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开张了。这是一家“看得见西湖”的书店,选书独到,常让人有意外收获,而店中咖啡香气萦绕,使书店的下午别样温馨——也让这里成为潮人“凹造型”的新去处。
还有,来自新加坡的PageOne,开在万象城四楼。很多人都是在逛商店的同时,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合自己口味的书籍,此时人们购书已经不是以前为买书而买书,也和你挑选一件衣服一样,看心情,看口味。
(钱江晚报 徐洁)
巡城,那些“自以为是”的书店
北京·时尚廊
时尚集团开办的时尚廊在2007年底开始试营业,由于位处北京世贸天阶人流较少,2008年6月由厦门晓风书屋的老板许志强接手经营,用4个月时间进行局部改造,重新做书架等,增加了书店的实用功能。
波浪形的白色书架、造型离奇的白色石凳……以白色为主基调铺展开来的简洁充满了现代感,而这里的一切聚焦点无疑都奉献给了那些红色、黑色、金色的最新国外原版设计书,港台版的手工创意、设计,旅游精美装帧本。蓝印花布、生活良品、藏族土陶、台湾汉声、戏曲玩偶……这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民间工艺品,还有诸如《new Yorker》、《monocle》、《wallpaper》这些你垂涎已久的艺术设计、时尚杂志摆满了几个柜子。
上海·季风书园
前两年,大家为季风陕西路店会不会因为地铁公司把租金提高而被迫关门,争吵担心了一阵子。甚至有人喊出“这个城市,唯一令人想念的就是季风。”
成立于1997年的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第一家店位于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站厅内,头顶上就是时尚繁华的淮海中路,从巴黎春天百货或者百盛百货都有入口进入,并且首创咖啡座与书店相结合的模式。现在季风的营业面积超过900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民营书店,爱书者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几乎算得是上海文化的一个地标,本地读者络绎不绝,外埠文化人到上海只要抽得出时间也必定会来此露一露面,选一些可心的书籍回家。
南京·先锋书店
1996年,在南京的太平南路上,一个17平方米的小书店冒了出来,它自比于“大地上的异乡者”。在无数次的关店之后,店长钱晓华将他的“先锋” 迁入了五台山的人防工程中。
书店进门迎面就是一尊思想者青铜塑像,架上的书,涉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历史……各类的书细看都好像配合了店名的“先锋”二字。先锋书店在南京的文化界很有人缘,那些作家、艺术评论家等都常来这里,买书,碰头。
成都·三一书店
把店开到深深的小巷子里明显是不合理的,但在成都一个叫栅子街的地方,却有一家这样的人文学术书店。每个周六,这里会举办一个学术活动,多为讲座、展览、沙龙等。有外地的年轻学者、作家来成都游玩,三一书店也会邀请他们来做专题讲座,没什么报酬,不过是几本书相送,被邀请者也不计较这些。
慢慢慢慢,三一书店就聚起了一群人。来书店较多的顾客,都愿意成为会员。交50元的会费,除了可以打折购书,一年内都可以免费借书。
深圳·尚书吧
这是几个爱书人开的书店。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结识,从不同城市汇聚到深圳,辟了一处抚慰心灵的疗伤之地。在经营旧书和红酒的同时,尚书吧也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每周一次独立电影、两周一次读书会、每月一次旧书交流、每两月一次古籍交流以及不定期的品酒会等活动。尚书吧的女主人扫红写了《尚书吧故事》,把无数男男女女牵扯进来,她们在尚书吧里的故事,幽暗、神秘。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