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星罗棋布着不同时代、多种类型、各国风格的精美历史建筑,是上海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更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外滩卜内门洋行便是经典代表之一。
让我们一同探索它的前世·今生,用心倾听一座百年老建筑的娓娓诉说……

项目位置:黄浦区四川中路133号
建筑面积:4,711㎡
办公面积:3522.54㎡
建筑层数:7层
建成年份:1923年
业态构成:餐饮+办公+展览空间
招商热线:021-3335 9295
旧日洋行的百年变迁
四川中路南起爱多亚路(今延安西路),北至苏州路,长1270米,1855-186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是租界中区的一条南北向干道,起初名为桥街,1865年更名为四川路。1945年收回租界后改名为四川中路,沿街多洋行机构。

位于四川中路的133号大楼始建于1921年7月,原设计人为格拉汉姆·布朗(Graham Brown)和温格罗夫(Wingrove)、二人曾参与设计怡和洋行、汇丰银行及嘉道理爵士公馆。
走进这座建筑,推开铁铸大门,仿佛开启了一扇“时光之门”,百年历史积淀铺面而来。



世纪轮回中的“砖瓦诉请”

大楼是一座地上7层、地下1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原始功能上,地上部分除七层为设备房间、厨房及通风实验室,五层东南角有董事会会议室外,其余各层均为办公;地下室为设备用房及储藏室。建筑外观是带有横三段式特征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显示出有节制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影响,是20世纪20年代初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上海的建筑实例。

◆ 饱含经典印记的建筑图腾
大楼建筑细部装饰语汇丰富、手法成熟,大门古铜色(铁质),两侧有较大的玻璃窗,窗框也用这种材质。在东立面(正立面)及南立面均设雕像作装饰。上部挑檐及中间阳台处设圆柱,柱下设雕塑,走廊也有浮雕,具有巴洛克风格特征,富丽而高雅。

◆ 卜内门大楼扛柱力士历史照片
传承历史与共融共生

由于历经百年岁月,几番易主多次改造,现状与落成初始已有较大区别。百联资控设计团队多方调阅历史档案,深入剖析历次改建改造情况,结合现状、原始设计图纸照片和本次改造目标,审慎地制订了项目的保护修缮方案,形成了三条修缮设计目标,这也成为项目后续改造的根基和指引:
★ 提高完整性:大楼现状保存较好,但由于历年功能调整,外立面附着物较多,各层室内重点保护空间风格不一。本次修缮依据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原则,从大楼的建筑风格、内部格局、使用功能和装饰细部等方面出发,综合考证,改善提高历史建筑的整体完整性,提升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 提高安全性:从分析大楼的历史资料及现有状况着手,审慎策划新功能,通过现代计算手法、设计应用、施工工艺等各渠道努力,提升历史保护建筑的结构与构件安全性。
★ 提升环境舒适度:根据使用功能需求,遵照在保护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节能高效的设计原则,选择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整体提升历史建筑的内在使用品质。

◆ 首层门厅修缮平面图

◆ 首层门厅修缮效果图
2019年盛夏,整栋大楼迎来了百年来最彻底的一次整修与翻新。结合实际,立足长远,着眼于传承历史,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百联资控围绕“拆、改、留、修”对这栋在历史中浮沉、充满故事的老建筑开出了一张“处方”。老建筑的历史DNA将被妥善保留修复,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植入改造一新的功能空间中。
四川中路133号是BAIwork系列中的旗舰产品,百联资控在修缮此项目时,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往经验,而是深刻再现了原有建筑的精神,赋予了生动的商业形态。复新修葺后“新旧融合”,既传承了城市记忆建筑文化,又肩负了新的使命。
建筑改造完成后将积极引进符合项目定位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功能定位的金融、文化、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总部型企业,以提升区域产业能级,配套服务区域整体建设大局,在此基础上打造新的中央生活圈。

城市繁华变迁,岁月痕迹留在了充满工匠精神的老建筑里。它们保存着这个城市的记忆,讲述一代又一代上海的故事。
历史建筑再开发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百年建筑的生命得到延续,让新旧事物在这里碰撞交织,使历史建筑重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