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滴滴发布《滴滴网约车关于“抽成”的说明》,回应近期对于抽成高说法的质疑。滴滴表示,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7%,其中包括乘客补贴优惠、企业经营成本、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仅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滴滴表示,将持续推进平台收费定价公开透明。
近期,有声音显示,滴滴抽成超过30%,质疑其抽成过高;此外,司机端和乘客端价格比例相差过大。滴滴表示,确实存在一部分司机收入占比较低的订单,如顺路单;其中,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7%,已在陆续排查出现极端订单的原因,尽全力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
滴滴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20.9%中,10.9%为乘客补贴优惠,6.9%为企业经营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
针对司机端与乘客端显示金额差距较大问题,滴滴回应称,司机和乘客根据单独的计价规则分别计算车费。由于受不同城市、订单距离长短、时间长短、路况拥堵等因素影响,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车费的比例也不一致。
据介绍,司机收入包含司机分成和司机补贴两部分。其中,司机分成:包含每笔订单的基础收入、其他收入(乘客支付的动态调价、调度费、感谢费、取消费、春节服务费等全额给司机,平台支付的空驶补偿等)。而司机补贴:平台发放冲单奖、早晚高峰奖、节日补贴等(司机当天补贴一般是第二天统一到账)。
滴滴收了“高抽成”之后再补贴司机和乘客,何必大费周章做二次再分配,为什么不直接降低“抽成”?
滴滴方面称,为了激励司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那意味着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高峰期和热点区域就更难打到车了。
为了平衡供需,让乘客更快打到车、车费更便宜并享受更好的服务,让司机在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收入稳定提升,同时,平台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加强管理,保障司乘安全,让乘客体验更好,给司机更多保障,努力实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正循环。
滴滴方面表示,两年以来,在安全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平台持续在提升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并保持在低毛利水平下持续运营,目前,滴滴网约车已经扭亏为盈,2020年盈利3.1%。
滴滴称,2021年4月21日,滴滴成立司机委员会以来,已经收到了2000多条司机师傅实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此前,据新华社报道,网约车市场有个怪现象:乘客表示打车越来越贵,司机却感叹挣钱越来越难。那么钱去哪儿了?
实际上,乘客支付车费和司机收到车费之间存在差额即网约车平台服务费,也被称为平台抽成。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少则20-25%,经常会在3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也就是乘客的付费有一半都被平台直接拿走了,而司机和乘客对每一单的抽成比例、计算方式毫不知情。
在网上,不少网约车司机坦承处境并不乐观,一天跑车收入才300多元,去掉抽成和油费,所剩无几。
某网约车平台的公关人员毫不掩饰地称,这个问题自己心里可能有答案,但是不确定不敢说,没办法给出明确答复。
该公关人员还表示,网约车平台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多,只关注抽成有点太小了。
专家表示,互联网经济中,赢者通吃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这一点,不管是从政策层面还是法律层面,企业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平台服务费“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商业底牌”,让司机和乘客“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态度,公众不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