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周勇:多维度思考自有品牌

来源:我爱自有品牌

2021-09-19 09:19

零售业需要静思、发现、创新与整合

近日,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在线上社群进行了演讲,分享了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的现状、自有品牌未来发展方向和自有品牌九霄奖评奖标准。

周勇指出,所讲的内容,有部分的内容来自于《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1)》,这份报告其也参与了起草,同时这份报告是由上海商学院,以及自有品牌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品牌授权经营企业协会,共同联合撰写。

以下为演讲内容:

重新定义自有品牌

回到原点

我认为零售的本质就是一个专卖店、一个特色店、一个自有品牌店。

比如说你是卖鱼的,我卖自己的鱼,做糕点的,我卖自己的糕点,在这种经营的过程当中,实际上非常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有三点:

真材实料、拿手绝活和诚信经营,我们只做一分利,我们不做十分利。

我给大家看一个东西,我自己做的,大家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看这张图片大家可能会说这可能是费列罗巧克力,实际上不是费列罗巧克力。

我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黑乎乎的放在锅子里面,放在碗里面。

大家看了图片以后,大家可能会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是9甄9晒的芝麻丸,我自己做的,当然外面可能也有卖,但是我不放心。

所以我们说做零售也好、做产品也好,怎么样使消费者能够相信你的品牌,也是我们做自有品牌的一个最高的一个境界。

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消费者体验到你的商品、你的服务,感觉到你商品好,所以信任你品牌,所以第一条就是回到原点。

回到痛点

我觉得盒马鲜生说得很好,他说我们做自有品牌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去挖掘未被发现的,第二点就是我们要去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给它延伸一点,我觉得吃穿用里面到处都是痛点!第一点就是未被发现的痛点,我们要去把握。第二点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要去满足。第三点就是未被正视的道理,我们要告诉消费者这是什么东西才是好的。

这三点如果做到了,就非常好,就像之前生鲜传奇的王总所说的:每一个品类应当赋予它一个特定的名称。这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消费者那些未被证实的道理。如果你的产品让消费者全面的了解,他就会对你的产品,系列的产品就有一种依赖性。

回到卖点

回到卖点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场问题。前店后工厂与手工作坊,是做不大的,工业化生产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虽然科学技术发展了,可以采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但是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批量。

我们可以给大家一张图片看得更清晰一点。

图片来源:《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1)》

我觉得做自有品牌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差异化。我给大家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我们凭空画出来的,我们是征求了几十位行业专家的意见,包括吴金宏先生,包括王卫先生,包括陈立平教授等等几十位行业的老总以及专家教授。

最后我们画了一个图,图画出来以后,我们发现它这些大的字就是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是要通过我们对消费者的认知,渐渐地去经过品牌化的运作,使得品牌被消费者接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做自有品牌最重要一点,就是质量第一性的原则。

你不管怎么做,消费者最开始觉得自有品牌的商品的质量,不如全国品牌、国际品牌,但是渐渐的自有品牌的质量甚至超越了这些品牌。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有点年份了,是大概是上一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内贸易部座谈会,我在会上听到有人问沃尔玛怎么样对待产品质量问题,他们就说:

因为我们始终确信自有品牌商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所以我们愿意做这些个工作,只要顾客对沃尔玛买到的商品感到满意,做再多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是这句话在目前仍然非常非常的重要。

自有品牌起源

讲到这里我想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自有品牌的起源。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很多研究都认为,日本是自有品牌营销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

比如说和服,当初的和服是贵族穿的,后来把它做成平民化,所以我们也看到日本的自有品牌可能从百货开始,但是很多历史表明,包括美国人写的中国的有关的发展的历史,他们也认为,中国在连锁经营发展是最早的。

这一点我们通过考察历史以后,我们发现有三个基本点:

第一点,源于作坊。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我国前店后厂的这种传统零售,是自有品牌的发展地。

我们就不要说几千年以前,从唐朝中期有了夜市,开始有实体店,直到北宋的时候非常鼎盛。这个时期,很多店它都是有特色的,所以品牌实际上它是源于一个个小作坊,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

第二点,迫于无奈。

比如说英国合作社的集团,(The Co-operative Group,Co-op),1870年推出“Co-op”的食品,这是最早的联盟自有品牌。

为什么他们中小型企业合作社要去发展自有品牌?

因为小企业面对大规模的连锁公司,采购没有优势,销售也没有优势。怎么办?他只能去开发有差异的自有品牌,避开与大规模零售商正面交锋的这样一种战略。

第三点,强于规模。

我们说自有品牌发展到目前,不管是联盟自有品牌也好,大型连锁公司的自有品牌也好,线上也好,线下也好,百货也好,餐饮也好。

所有的自有品牌你做到一定的资金,是与连锁的组织化、规模化是成正相关关系的,所以商业联盟、连锁组织使自有品牌发展的更强大更有力更辉煌。

自有品牌演进过程

我们考察国际上自有品牌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这也是由很多专家进行了一些总结,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说明:

1、价格较低,但更认可制造商品牌商品;

2、内在品质几乎同等,但外部包装更认同制造商品牌;

3、内在品质、外在包装、营销全面提高,依赖与忠诚;

城市自有品牌开发的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们认为所以我们说PB(自有品牌)与NB(制造商品牌)相比较,消费者印象有三次的飞跃:

第一次:低价,但质量不如NB;

第二次:质量同等包装不如NB;

第三次:优质低价包装也改进;

所以,做自有品牌我们应当提升我们的质量、改进我们的包装、做好自有品牌的综合营销。

从中国来说,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所谓1.0时代与2.0时代,我把1.0时代分为两个时期,有两个高潮,两次高潮以前有一个初期的发展,我们考察了中国32年的自有品牌发展历史以后发现:

从1978年到2003年,基本上是以百货起步,专业店引进,超市出现了初级系列化自有品牌。比如说像上海的联华超市就开发出了自有品牌。

从2004年开始有了第一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从2004年到2008年,阶段是大卖场的推动,但遇到了食品安全问题阻碍了自有品牌的发展。

所以大概是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CCFA就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后来提出了现场加工食品的国家的标准等等。

实际上标准出来以后对自有品牌的发展有阻碍,零售企业害怕被查到以后被罚,所以有些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有往后退缩的迹象。

第二次高潮是从2009年到2015年,我们认为这一段时期是一个转型期,是我们品质化发展的时期。

比如说上市公司天虹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型,从原来追求规模,追求品相多,逐渐的发展到往品质化的方向发展,甚至砍掉了一部分自有品牌,重新规划自有品牌的举措,渐渐的,自有品牌的发展走上了比较良性的轨道。

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在2.0时代前面是1.0时代的两次高潮,在2.0时代有一次高潮,我觉得是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

2016年年初,盒马上市,这一时期主要是生鲜主导互联网自有品牌的发展,以及像蚂蚁商联这样的联盟自有品牌的发展,还有一个是网红自有品牌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自有品牌已经出现了系列化的、差异化的、品质化的、多元化的、跨界化的发展趋势。

包括百货的自有品牌、超市的自有品牌、专业店的自有品牌、联盟的自有品牌、互联网的自有品牌、还有个人的自有品牌、老字号的自有品牌、餐饮的自有品牌,还有其他很多自有品牌。

我们概括的说自有品牌的开发,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战略行动,大家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对于自有品牌的开发,我觉得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我们知道很难,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勇气,更要有盈科而进的睿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发展。

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给大家探讨一个中国目前自有品牌发展的现状,但是我们的调查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这里的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还是非常的模糊。

真正对自有品牌有所了解的消费者,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到1/4,也就是说25%。

这个问题你说重要吗?也不重要。我要卖的不是品牌,我所要卖的是产品,消费者不认识你品牌,有时候可能不买你的产品。但是消费者会传播,会说什么地方什么东西好我们去买。

第二,自有品牌形象尚未形成“一致性”认知。认为有品质的不到半数,时尚的不到3成,有底蕴的不到2成。

什么叫一致性认知?就是说大家都认为自有品牌好。但是我们调查发现:

认可自有品牌有品质的不到半数,认为自有品牌是时尚的不到三成,认为自有品品牌有文化底蕴的不到两成。

第三,质量是购买自有品牌产品的第一驱动力。

从我们前面的探讨以及我们刚才说的这两条,我们也可以看到,质量是购买自有品牌产品的第一驱动力。

消费者都在看配料表,一看你产品配料表一塌糊涂,人家还愿意买你东西吗?特别是年轻的夫妇,有小孩的,二胎三胎以后,他特别重视自有品牌的产品配料表,甚至喝水都要想一想哪一款水好。

第四,高收入群体对自有品牌的偏好水平较低。税后月收入2万元及以上人群对自有品牌的偏好水平相较于其他群体偏低。

这个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至于有没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大家可以再去关注。

第五,培育消费者渠道选择习惯的三个基本要素。

提升购物效率、保障价格透明和售后服务。

购物的便利性是保留渠道的首要原因。

放弃渠道的主要原因是购物不方便和价格太乱

所以你怎么样提升购物的便利性,是保留渠道的首要原因,什么叫保留渠道?我原来在那个地方买的,我以后也在那个地方买,这就是复购。那么,消费者放弃渠道主要是什么原因?

主要两个原因:购买不方便、价格太乱,当然我们里面讲的是渠道问题,假如说商品本身不好的话,消费者自然的就放弃商品购买。

就是从单纯的这种渠道方面来看,购物不方便与价格太乱,是消费者放弃原有渠道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六,供应商自有品牌销售额贡献主要依赖少数单品-符合二八分布。

我们可以看到零售商生产的自有品牌,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动销,压在仓库里面报损,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去看看自有品牌销售的怎么样,消费者认可度怎么样、认知度怎么样,认识度怎么样,然后再去看看仓库里面东西怎么样,各个渠道里面东西怎么样。

第七,商品同源化导致同质化——一个供应商平均为4个渠道服务,每个渠道又存在多家委托方。

我们认为商品的同源化是导致同质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一直在讲你的商品,我的商品没啥区别,为什么没区别?

调查显示:1个供应商平均为4个渠道服务,每1个渠道有多家零售商商人向他委托,假如说一个渠道有三家向他委托同1个商品,有12个厂家,12个零售商在委托他生产。

可能零售商会说,我跟他签订保密的协定,但实际上很难以此来制约供应商不为其他企业生产。

第八,商品动销情况差距较大。

动销率80%以上约占六成,90%以上占三成多,59%以下占两成多;自有品牌开发潜伏多重危机。

第九,销售占比偏低。

较高的品项占比并没有带来较高的销售占比与毛利占比;品项占比小于10%的零售企业,在销售额和毛利额方面表现更好,且在毛利额方面的表现好于销售额。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数据:凡自有品牌品项比较多的,反而销售的占比比较低,某一个品类里面占比比较低,较高的品项占比并没有带来比较高的销售占比和毛利占比。

虽然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的强调销售的占比,但是你毕竟还是要去看数据的,品项的占比小于10%的零售企业在销售额和毛利额方面的表现更好。

什么意思?你品项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四十的零售企业反而没有品项占比10%的零售企业,它销售毛利方面的表现来得好。

所以我们认为自有品牌开发,既要积极又要节制,只有积极没有节制的话,到最后自有品牌全都放在仓库里面。

第十,与消费者调查相比,零售商更关心“产品”。

有77%的企业曾做过消费者调查,但有96%的企业做过同类产品比较。这是一个应该警示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需求出发。

第十一,主要问题

库存压力、人才缺口和产品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寻找供应商、消费者认可、资金压力、复购率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问题。

第十二,大部分零售商不认同将自有品牌产品销往其他企业。

将自有品牌产品销往其他企业不认同的企业大概有多少?超过70%,也就是说,我的品牌的产品我不可推广到其他企业,但是我们发现国外实际上很早以前,将近10年以前都已经开始做了,我的自有品牌的东西也可以卖到其他跨界的地方进行销售。

假如说一个地区的企业,你开发自有品牌,但你在其他地区都没有开店,你为什么不可以卖到其他地区去?我完全可以卖出去,也是你扩大你的销售,扩大你的影响。

第十三,多品牌是我国零售商最主要的策略,多数零售商针对不同品类采用不同的品牌。

你为什么要多品牌,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规避风险方面的原因,然后给消费者加深认知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品类、品牌的名称与商品的特性要有一定的吻合度等,有很多原因。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意识到:

比如说,我国自有品牌的实践的结果实际上是低于预期目标,但有些企业说到某某时候要把自有品牌要发展到50%,但是实际的结果只发生到20%,远远没有达到,这期间可能是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

当然这些提出高目标的企业,确实也是自有品牌做的比较好的这些个企业。那么自有品牌发展,我们发现与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也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的。自有品牌从低价向多元的发展,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是有一个逐步的演进的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不同的地域与发展的时期,实际上对自有品牌,消费者也是有不同的诉求的,我们要有差异化的去对待。

自有品牌,它实际上是差异化经营的一个成果,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自有品牌的差异化的问题。

我们对问题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们可以用这么两句话来总结:

·打着自有品牌旗号,忽悠几家供应商压价生产,供应商也就胡乱折腾,这样弄出来的自有品牌商品,一定是妖怪!

·零售业需要静思、发现、创新与整合。

自有品牌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提到了9点,分享给大家:

消费:从低价认知到品牌认知(低价-品质-包装-品牌)。

偏好:通过品质与差异化提升自有品牌的消费者偏好度。

占比:不要大幅度提高自有品牌占比。

渠道:要寻找各种便利消费者购买的渠道,加强合作。

商品:向好吃好用两个方向发展:好吃—品味生活;好用—品质生活。

品牌:从产品走向品牌。自有品牌:自制商品(商品认知——品牌认知)。

营销:承诺一致。(言行一致,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不要自己说,让用户来说)。

营运:内部组织架构、商品供应商、专业服务商。。

盈利:开源节流、及时淘汰。

从这从9点我们看到,我们首先是从消费者维度来考虑的,根据我们前面提到的从低价的认知到品质的认知,然后到包装的认知,到品牌的认知。

第二是偏好,怎么样使消费者偏好自有品牌,它是通过品质和差异化提升,使消费者对自有品牌有一定的偏好度。

其他,比如说像占比渠道商品,特别是商品,我觉得应当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像好吃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向好用的方向发展,好吃的话就是品位的生活,好用的话就是品质的生活。

这种品牌的视角来看,我们说可以从商品的认知发展到品牌的认知。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一个想法:有些企业以前是把自有品牌放在不同的商品的货架,与供应商品牌放在一起,后来单独的列出来,然后写的自有品牌,消费者还是不认知。

我说与其是写自有品牌,消费者不认知,还不如说是自制商品。当然你有时候写自制商品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商品不是你制造的。

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有品牌当中列出一些真正自己生产制造的商品,是有特色的商品,有拿手绝活的,这些商品提供给消费者,也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对零售商的信任,以及认知和好感,那么也能够使顾客不断地回顾商店。

我觉得在营销当中,承诺也一致,言行一致,你做不到的就不要忽悠人,打擦边球。

我今天在我们校园里面看到有一个超市叫天猫校园,我觉得名字就有问题,啥叫天猫校园?天猫你开一个超市到校园里面,校园就变成了天猫校园了,不可能的事情!你至多也就是校园天猫差不多了,准确一点应当写成校园天猫小超市,才是符合实际的。

发展举例:

1、小容量生活用品。中国户均家庭规模2.62,进入两人家庭时代。米面粮油锅碗瓢盆开启全面“瘦身”模式。天猫超市的数据显示,超市里小容量生活用品最近半年来的销量同比增长六成。

2、调味品定制化。外卖+烤串=标准化:标准食材+标准调料包。我国餐饮超过4万亿,外卖7000亿。餐饮标准化,催生复合调味料的强需求。线下门店数量:小吃快餐、火锅、烧烤接近50%;线上:这三大品类的订单量超过40%。

3、年轻消费者具有明显的“颜控”倾向,自有品牌开发一定要有专业的综合设计。

4、吃的诉求日益多元化。“补充能量、营养、维生素”与“代餐、饱腹”在饮料、零食消费需求中高居前二。

5、方便即食产品成为越来越多Z世代的选择。相较于过去一年,料理包方便主食、即食麦片、自热食品等类别增长迅速。诉求:处理简单但吃得美味。

6、那些傲慢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洋品牌正在被国人抛弃,自有品牌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如和路雪、哈根达斯......

最后我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就这么一句话,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性原则,强化自制商品的属性,让创新成为自有品牌开发的习惯,重视商品及其包装的专业设计,谢谢大家。

九霄奖评选建议

作为评委之一,对2021年度自有品牌九霄奖的评奖,我有5点想法:

第一,合规是首要的条件

我觉得合规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产品的内在的质量标识、标注、包装方式、材料等外界的质量都要合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是基本的符合标准。

第二,我们不能打擦边球,不能去蒙混消费者,这种恶习不能存在于我们的自有品牌开发当中。我觉得生鲜传奇王卫先生说的一句话是非常非常有道理,就是说:我们不要去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基本的信念。

第二,开发思路要有新发现与创新性

就是我们去评产品能不能获奖、企业能不能获奖,要去看他有没有开发的思路。

两个方面我们要看到:第一,要发现当前产品的缺陷以及消费者的痛点。第二,改进以后你解决了哪些痛点问题,第一个是发现,第二个就是改进。

就是说我们要评判一个自有品牌产品好坏,我们一要看它有没有发现,第二要看它有没有改进。当然我们还要看市场及其他方面。

第三,要有用户或专业人士的感官测评

评奖要有用户、专业人士的感官的测评,特别是用户的测评,我们自有品牌的评选,行业的评选,我们不能行业当中人自说自话,自己说自己好。

我们让消费者去看看这些产品到底好不好,当然消费者测评也有一定的难度,和一个公平性的问题,一般都是在门店里面做测评,这种测评包括包装口感、便捷性都可以通过感官来测的。

所以这样来说,我们有消费者参与本身也是对产品一种很好的推广,我们想叫美味的生活也好,美好的生活也好,都要由消费者来评判的,不是我们自己评判的。

第四,企业应当如实报告市场业绩

我觉得企业应当如实的报告市场的业绩,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几年的感官测评以及市场绩效,但是战略思路的测评、自有品牌的测评,我发现有些企业提供的数据不全。

数据不全,可能是因为一个经营的周期还没有到,所以数据不全,比如说包括我们的销售、毛利、周转等等这些数据的占比,要综合考虑自有品牌的市场的业绩,能够如实的报告,当然评选的人也要有一个承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第五,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评选“质量奖”要慎重,可以设立“品牌奖”

对质量奖的评选我们一定要慎重,有很多产品在包装上面就写着我是最好的,比如说有一款牛奶,它就是用英文的声音翻成中文,然后说自己是最好的,你仔细去想想,说自己是最好的东西,实际上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所以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是技术性,我们前面讲到一个是适用性,我们评奖,是评他的技术指标,还是评对消费者的适用性?哪一个偏重或者它的百分比参数是多少,要有一个明确的一个判断,这实际上是很难的。

另外一点,我就觉得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品牌奖,比如说你销售的特别好,口碑特别好,认知度特别高,认可度特别高的。它不光是一个产品的问题,所以从产品上市到品牌,是我们做自有品牌的一个必由之路。

随着零售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对品牌关注点的不断变化,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是时候去更系统、更全面审视自有品牌的发展。

以“自有品牌新定义”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自有品牌大会10月15日-17日将于郑州举行,盒马自有品牌负责人也将参与大会演讲,现诚邀行业同仁,共商自有品牌发展新趋势,共谋商机与资源对接,共同助力中国自有品牌新发展。 

组委会联系方式

报名咨询

冀春芳:18058819256

奖项咨询

金晓咏:18767196050

展位咨询

高迎雪:18606523185

商务合作

邢忱:13521436424

服务商赞助咨询

邵飞浪:13685767130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