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软件坚持不融资、不上市 连续四年中国BI市占率第一

来源:思尔福

2021-12-21 10:19

本次《思践者》栏目专访对象是帆软时尚事业部总监 、时尚行业高级顾问王立鑫。

从2019年底疫情爆发到现在,世界一直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国内外的零售企业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惑,但仍旧追寻疫情褪散的曙光,努力实现企业升级与转型。

本次《思践者》栏目专访对象是帆软时尚事业部总监、时尚行业高级顾问王立鑫。

他表示:“从2019年以来,帆软都保持着高速增长,当下的目标是未来3-5年能保持30%以上复合增长。IDC预测,到2024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美元,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2%。我们认为这是比较乐观的,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疫情之下,很多企业面临数字化赋能需求,市场的需求面在扩大。目前,帆软软件在服务零售企业赛道上,已经跑到了领先的位置,对此,帆软软件坚持不融资、不上市,将继续专注于服务客户,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

01

“细分与克制”?如何突围竞争牢笼?迎来广袤的“蓝海”市场

------您如何看待目前软件企业,特别是商业智能软件的生存状态和竞争状况?2021年与前两年相比,有发生怎样的变化?很多企业都在抱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市场将会如何进一步洗牌?商业智能软件是否有望迎来更广阔市场空间?

王立鑫首先介绍了“商业智能”这一概念,商业智能包含BI,而大数据BI的整个生态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展示三个部分,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辆行驶中的汽车,那么,商业智能就是给汽车装上后视镜、仪表盘和导航仪,后视镜是用来观察过去发生了什么,仪表盘用来查看车辆的状况,而车载导航仪则是用于描绘接下来的路况是什么样子、到达目标的路线有几条、可以通过什么路径到达等等。

“这是我认为的商业智能的概念,帆软软件是相对比较克制的,只专注于汽车的后视镜、仪表盘以及导航仪,也就是刚才所说的数据采集、存储、展示。而服务器、存储配置等硬件这块我们是不碰的,但我们会对硬件提出要求,通过各种丰富的工具让企业更快更高效。”王立鑫指出。

在王立鑫看来,商业智能领域的竞争确实一直都很激烈,它不是一片所谓的蓝海市场,甚至于它是一片红海市场。

“但是我为什么觉得这个行业还是有非常大的潜力的?因为即便是大众行业,比如说房地产、制造、化工、能源、零售等,也都是红海,那么,在这些行业不停地延伸过程中,其实还可以细分出多个领域,以零售行业为例,分为茶饮、烟酒、日用百货、纺织服装等等,而服装又可以拆分成男装、女装、休闲鞋、男鞋、女鞋等,细分完以后,红海也就变成有一片蓝海了。”王立鑫谈到的这点,是各个企业对于行业的理解和认知问题。

在不断的细分、沉淀的情况下,帆软软件源源不断发现了更多服务客户的机会,发现了更多没人探索过的市场,并进行“拓荒”,掌握市场主动权,这是帆软软件在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提到市场,那么在大数据领域,中国的BI的商业零售市场和海外的商业零售市场有什么区别?

王立鑫告诉我们,“在零售行业,海外客户很早就提到了demand plan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们很早就开始做需求计划了,于是建立了相对高智能的工具和应用。而在国内,这一方面偏向于落后,国内BI市场还停留在报表可视化以及自助分析阶段,国外则涉及到自动叙事、自然语义识别等新功能。”

“目前我们的产品形态更适合国内市场,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了海外市场,在海外,我们也有自己强大的销售团队和产品团队。”王立鑫强调。

------针对于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情况,国产软件企业要如何突围?

首先肯定要先立足于国内,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技制造,虽然在芯片、人工智能、高级算法等领域是相对落后的,但是在量子力学等领域都做了重点前瞻性投入。

其次,我们走向国际市场要突破几个局限。第一,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思维”,我们可能会去频繁地调整我们的财报,频繁地调整我们的预算,这就需要产品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国外软件的数据库是不支持过多的修改原始数据的。

第二,我们在看数据的时候,喜欢从左往右读,而国外市场的习惯是从上往下,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本身也需要做一些突破。

第三,海外市场有很强的Global属性,有很多大型品牌企业都绑定有专属于自己的BI软件,我们如何基于中国或者亚太地区去撬动这块市场,这也是思考和发展的方向。现在很多海外龙头企业都在上海等地方构建自己的中国区运营中心,意味着他们需要一套适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适合中国市场的BI软件,这是很大的破局机会。

王立鑫坚信,以上几个要素,是中国软件企业突围的关键。

 

02

以阶段化、数字化为基点深挖零售企业升级“护城河”

------在数字化转型面前,鲜有商业企业敢于拒绝。但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零售企业,如何才能够完全享受到数字化红利?

在零售行业,各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企业处于Excel手工报表阶段,有的企业则已经能够组建数据分析团队,通过海量数据洞察出新的机会。“报表”属于成本部分,“数据分析团队”属于增长部分,这两者的中间还有几个阶段要走,第一阶段,要能够实现报告单子的爆发输出,可以进行半自动化查阅,为什么是自动化?因为有些结论是需要人工进行填写的,也就是会议数据由工具和系统自动产生,会议结论由人工产生。

第二阶段是企业高中低三层人员的数字化服务建设,高层人员要做的是抓重点,并且发现问题,中层人员则是需要高效洞察问题的本质,找到薄弱环节。对于基层人员来说,他要的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绩效、奖惩提成的变化情况。所以要为这三层人员定制一套适合他们的数字化服务。

第三阶段是要能够实现一部分企业数据的公开,人员可以自由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数据分析师有很高的数据敏感度,能够进行数据分析,洞察出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我觉得不同的企业要结合以上的几个阶段,对号入座,在完成一个阶段后,接着往下一个阶段发展,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一步到位,形成最终形态,这是不现实的。”王立鑫指出。

------如今众多零售企业都致力于提升门店数字化运营效率,帆软软件如何赋能企业,打造全场景数字化运营体系,提升门店业绩,降本增效?可以介绍一下和步步高的合作案例吗?

如今,零售企业都在致力于提升门店数字化,从国家规划来看,未来很多新型的商业街、步行街、商圈都会被塑造起来。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商圈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市中心,那里的租金和人流完全不对等,租金在上涨,人流在下降。所以未来会出现很多新型数字化门店来改变这一局面,根据这样的洞察,帆软软件打造了基于门店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以与步步高的合作为例,帆软软件为步步高构建了数字化生鲜运营体系。生鲜运营是一项需要十分精细化运营的工作,生鲜商品保质期普遍较短,标准不一,排面需要较多的人力去维护打理,而何时、何地、何物应该做出怎样的运营策略,是考验生鲜运营人员的难题,一但决策失误,则可能出现较大的损耗或顾客购买不可得的情况,所以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过往主要依靠于个人经验,并未固化在系统中,决策模型难以通过系统沉淀传承,而且数据报表也多为离线数据,于是销售业绩被人捆绑,也无法将成功经验有效的复制推广,扩大经营。

而损耗是生鲜管理的核心,不仅损失毛利,还严重影响销售机会。

王立鑫提到,“我们基于实际问题做出实施策略调整,基于数据驱动和软硬件工具配合门店营运生成决策,通过商品的销售诊断分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指标驱动,对不能在保质期内达成销售目标的商品,系统自动提前给出预警清单以及折价建议,不仅减少生鲜商品排面维护的人力成本,同时也降低商品的损耗,提升商品的毛利率,为门店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

 

03

去除数据堆积,夯实数据堡垒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数据堆积没有价值,但如果加以分析、处理、计算,便能产生巨大效能,您认为商业智能软件企业如何更好助力企业,把数据变成生产力?

如果把全世界的数据比作大海的话,那些被我们真正使用的数据也只是大海上的冰山一角。所以很多企业走入了误区,就是不停地获取更多的“冰山”,希望从“冰山”看清楚整个大海,这是永远都看不清楚的。所以我们希望让数据变得有针对性,能够基于特定的场景,实现数据应有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获取一堆无用的数据,从而造成数据冗余。

帆软投身数据分析行业十余年来,坚信数据是企业、组织乃至个人的重要资产。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所以,帆软的愿景是“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这个愿景其实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来了,16年来,我们一直为了让愿景变成现实而努力奋斗”。有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愿景都是非常宏大的,不太容易实现,反而是传统企业和制造业的愿景比较现实,而“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这一愿景从某种意义上讲落地性更强,比如企业通过一两张Excel表格,就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这就是把数据分析变成了生产力,这是比较微观层次的理解。那么,从宏观上讲,在未来,数据一定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不仅仅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成果等等都是企业的宝贵经验,把这些宝贵经验通过软件固化下来,就能成为企业前进的生产力。
王立鑫提到,“数据成为生产力”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夯实基础,扎扎实实以前没做的数据工作做完了,把经验纳入系统中,让优秀人员可以拥有更好的航道向上突破。第二层,就是把数据层面的结论和探索式分析的成果传播给企业,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

我觉得前者占比更大,踏踏实实为企业做好边边角角、查缺补漏的工作,扎扎实实打好企业数据基础,这是生产力70%的工作,剩下的30%工作就希望企业能够有战略思想和探索意愿,探索出新方向、新举措,帮助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帆软软件希望一直帮助企业了解和利用他们的数据,帮助他们通过数据了解客户,锁定资源,规划生产,开展服务,做好运营,让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

帆软软件发展历程

2008年,帆软发布FineReport V6.0产品,帆软大步流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帆软合作企业突破1000家,成为报表行业佼佼者;

2012年,帆软产品FineReport市场美誉度、占有率业内第一,成为中国报表软件领先品牌;

2013年,帆软发布FineBI(V1.0)产品,掀起新型BI的新浪潮;

2014年,帆软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致力于成为领先的商业智能和分析平台提供商;

2015年,帆软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正式迈入软件企业亿元俱乐部行列;

2016年,帆软荣获CEIA中国IT大奖-最佳BI方案提供商;

2017年,帆软完成2.78亿销售额,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2018年,IDC发布《2017年中国BI市场跟踪报告》,帆软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019年,帆软销售额突破6.7亿;

2020年,帆软销售额突破8.4亿,持续保持高增长;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