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个论坛上,我对台下几百个刚领完奖的新消费品牌说:希望三年后,还能在领奖台上看到你们。那次演讲,被圈内人士点评为“掀桌子”。
我是一个憋不住话的人,那个时期看到的新消费市场,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混沌之治。是怎样的乱相业内都清楚,当你在兴奋的人群中呐喊,没人能听到,他们也不想听到。
但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抛开大环境因素,新消费市场总算穿越那个混沌时期,进入了下半场。
我愿意称之为:秩序重组。
投资更清醒
现在做品牌,已经不是讨论新奇特、追求新赛道、创造新概念的那个时期了,大家都开始研究产品竞争力、团队竞争力,渠道竞争力这些核心问题。
投资人也学聪明了,以前只看酷炫的小众消费新赛道,现在都清醒了,也不讨论商业模式了,都是看执行力,方式方法大家都懂,就看做不做得到。
有些品牌看起来光鲜亮丽,到处曝光,营销酷炫,包装扎眼,但实际上都是做给投资人看的,本质上人家是TO B的生意,主要盈利点是拿投资。这种你跟着学都没什么好结果。
有些品牌是连续创业团队,3-5年起个牌子,做成了上市就撤,做不成资金链一断就撤,本质上不是做品牌,也对做品牌没什么敬畏之心,就是纯做一个3-5年周期的轮回生意。
目前投资机构似乎已不大关注新消费品牌,转向投资硬科技。但问题来了,硬科技是个泾渭分明的理科生领域,就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投的项目就那么几个,生意模式TOb的多,增量基本都能看到头,不好讲故事,不像文科生居多的新消费。
今年比较舒服的是,现金流还算健康的初创品牌,以及前几年猛砸流量,刚站完脚跟的新赛道消费品。因为后面也没投资了,所以也没什么新品牌进场,大家长出一口气。看看天猫双十一的榜单,基本上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黑马,全都是跑了好几年的千里马。
运营更扎实
融资1个亿,9千万做推广,1千万做产品的起量模式好像玩不转了。不少品牌开始打磨产品,注重复购和私域,花里胡哨的东西在减少,实打实的功效在增加。产品的变化可以从营销看出端倪,短视频平台的“成分党”达人明显增加了。
品牌们对一线城市白领的关注度在急剧下降,折腾了一圈发现,白领人口基数小,触达成本大,让他们放弃用了多年的国际大牌非常难。而且由于消费经验丰富,日常接收的广告信息太多,所以对新兴品牌的忠诚度很低。
有些品牌开始玩“下沉市场细分”,比如一些新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均GDP贼高的产业带城市,靠地方特产翻身的卫星城,那里的消费者正在“打开视野阶段”,有很强的消费增长潜力,可算作新锐白领+小镇青年的混合人群,数量庞大,信息干扰少,触达成本低,好奇心强,购买力旺盛,一些新品牌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营销更自洽
国货崛起的浪潮下,营销也是眼花缭乱,做北欧风的能火,做东方韵味的也不错,玩跨界联名的有流量,跟着平台玩的也能卖一波。可一旦潮水退去,真正能沉淀下来,能软着陆的,未必是营销玩得花的,反而是三好学生一般的品牌提升方式。
一提起国外老品牌,那是经典的代表,有底蕴的精品,如果再搞点新东西,就成了经典传承。但到了国内的老字号,印象就是卖惨,哭穷。这些营销简直就是胡闹,博同情能做成好品牌的概率,约等于路边清仓店IPO上市。
老字号在经历了一轮兴趣电商扫盲之后,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变得冷静而游刃有余了。有些规规矩矩给产品加权威论证,做技术科研加持;有些躲开流量明星,请有成年人粉丝的实力派明星代言;有些赞助人群知晓度更高的传统艺术。
这些看起来没那么酷炫的动作,反而更直给,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消费者看到了也不会觉得这个品牌,扭扭捏捏做什么软植入,就是大大方方的“我来赞助你喜欢看的节目,希望你也喜欢我”。这种反而更受年轻人喜爱。
讲完道理,就摆事实举例子
今年双十一有两个榜单,一个是国货防脱洗护品牌TOP榜,排第一的是“养元青”。另一个是基础口腔TOP排行榜,排第一的是“云南白药口腔护理品”。
有趣的是,养元青在发展初期,极少蹭母品牌“云南白药”,也没有让云南白药做过品牌背书。一般情况,这么个大爹,不用白不用,比如东方既白之肯德基,小奥汀之完美日记。但养元青完全是以国货新秀的姿态杀出重围,而且还是在投资风口最盛,洗护品牌杀得一片血海的时候。
但更值得研究的是:养元青的“等边三角品牌模型”
做产品是个等边三角架构
“特妆字号”(国标功效型化妆品,安全标准更高,不是普通的妆准字号,非常难拿,审批至少3年);
“专利防脱技术”强化研发属性;
天然药植精华。
养元青成分+专利+认证,等边三角,互为依仗,互相背书。
用户运营也是等边三角架构
专业度
养元⻘X北京⼤学第⼀医院⽪肤科“科学防脱 头⽪护理⾼峰论坛”
联合⽇本多位业内专家,成⽴“亚洲头⽪健康研究中⼼”
国民度
养元⻘X敦煌博物馆品牌联名发布会&⼤漠星空⾳乐节,千年敦煌文明X百年民族药企
《脱口秀大会5》头部综艺帮助养元青快速破圈
互动深度
养元青社区防脱燃脂营地,打入社区进行产品深度体验
凤凰传奇魔性【防脱燃脂操】短视频平台掀起全民翻跳风潮
销售端,还是等边三角架构
双十一期间,养元青人群资产上升400%;私域增长1546.63%。国货天猫第一。增量、渗透、转化率,又是一个等边三角型。
产品给用户运营提供足够的弹药,而用户运营又为销售带来了足够的铺垫,一串操作下来,就很有趣了。养元青这一套自己的品牌理论,我愿称之为“等边三角品牌模型”,把产品(品)、用户运营(效)、渠道(销)串在一起,三位一体,而且是小三角套大三角,对内对外都是稳定的三角关系,没有明显的短板,也没有明显的倾向,共同生长,相互作用。
这样的养元青在大家眼里,既不是全靠营销,也不是都靠跑量,该有的都有,就感觉很“三好学生”,不偏科,不乱来,底盘扎实。
既不追逐流量风口,也不着急搞爆款,而是沉下心专注打磨产品,用自己实践出来的品牌模型孵化自己的品牌,完全没有排异性,有点先临床,再对症下药的感觉。
120年的民族国货背景,所能够沉淀出领先的产品力和品牌力,确实会有种不一样的操盘底气。研发先行,营销跟进,厚积薄发,用户板扎,这种秩序感让我们这些营销人都觉得心里踏实。
总结:
这几年做案例复盘不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现象级案例与成就一个品牌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也就是说,你四平八稳的做好产品,做好渠道,做好营销,一样能成就一个品牌,就像小马宋说的:因为营销总是最光鲜亮丽的那一个,所以大家时常忽略其他成功的部分。
我觉得营销人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多看看产品的变化,消费者认知的变化,看得多一点,走得慢一点,在时间的洪流面前,更长线的看问题,而不是被一时的浪潮冲昏头脑。
老字号们,可以看看养元青的路子。没有什么煽动情绪的套路,也没有什么标准化套路,就像做治疗方案一样,根据人群做产品,根据产品做营销。产品能打,传播能到,销量能爆,品效销三合一的等边三角品牌。
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