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北沧州黄骅市信誉楼大街上,有一块黄骅市文明办发布的公益广告牌,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无诚不行、无信不立”。
仿佛一个绝妙的隐喻,矗立在信誉楼大街上的“诚”“信”,恰是历经40年耕耘的信誉楼的精神起点。
1984年,信誉楼从新华路上一家营业面积280平方米、员工30人的“小卖场”起步。40年后的今天,信誉楼已拥有43家门店,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员工约4万人。在多种不利因素交织的2021年、2022年,销售仍保持正增长,2023年销售额达到236.27亿元,同比增长18.09%。
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信誉楼何以穿越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企业周期,走出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在历时近一年,访谈百余人次、研究大量材料之后,我们发现,信誉楼的所有秘密,都明明白白地写在它的名字里。
从表面来看,人们到信誉楼消费,只是买与卖的商品交换行为。但如何买卖、为什么买卖,以及买卖之后怎样,这背后最深层的逻辑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信誉为本、诚信经营的信誉楼,做的固然是商业,但实际上展现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商业世界中的人性力量。
一群平凡的信誉楼人,让这个世界感受到独特的温度与力量。其基因与原点,来自以真实自然、简单有效为活法的创始人——张洪瑞。
在信誉楼,人们最初称呼张洪瑞为“经理”,现在则叫他“老董事长”。他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投射到了企业组织之中。正如他在2006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工商管理硕士班的演讲中所说:“信誉楼为什么是这样的,我想主要是我的人生观使然。信誉楼的核心价值观,是在我的人生观基础上派生和发展来的。”
让商业成为一种疗愈与滋养,信誉楼的40年耕耘,与其说是一部商业史,不如说是一部心灵史。那么,信誉楼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解读的视角。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老董事长的“活法”,第二部分讲述了信誉楼最大的“秘密”,第三部分阐述的是信誉楼的精神谱系,讲述了信誉楼40年的“变与不变”。
购买链接:
《何以信誉楼:四十年耕耘:1984-2024》

作者的话:
2023年一个春日傍晚,在黄骅市完成了一天的采访工作之后,我一个人来到信誉楼,想买点儿吃的。
在一楼超市旁边的小吃区域,我被凉皮的味道吸引了过去。装在餐盒里的凉皮,上面放着香菜、花生碎等,散发出新鲜的香味。醋和酱汁等流体调料装在单独的塑料袋里,摆放在旁边。
我禁不住咽了一下口水。问清楚价格,正要扫码付款,柜台后面戴着口罩的大姐说:“您好,咱们的凉皮,两分钟后就会打折,您要几份,我帮您留好,您先去选购其他商品,或者稍微等一下,打折之后更实惠。”
我看了一下手机,显示的时间是17时58分。后来我才知道,小吃区的新鲜食品,每天18时就会开始打折。但在当时,我并不知情,也没有任何信誉楼同事的陪同而让我显得与众不同。但正是这种普通平常,才更能证明,信誉楼人已经把诚信的三个层次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
张洪瑞说,诚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到做到,兑现承诺;第二个层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到不欺不骗;第三个层次,不但做到前两条,并且一开始就能够切实为他人着想。
凉皮本身并不贵,打折带来的实惠,也只是一两块钱。但这一两块钱换来的,却是千金不换的来自消费者的信任。
我跟那位大姐是第一次遇到,以后再遇到的概率也小之又小,但她让我感受到的,不是程式化的热情以及因此产生的隔阂,而是如兄弟姐妹、左邻右舍一般的自然与温暖。大姐的那几句话,让那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更加美好。
一个普普通通的消费者,在信誉楼一次普普通通的购物经历,也许无足轻重,但几百万几千万普普通通的消费者,一次又一次普普通通的购物经历,却足以共同铸就信誉楼的口碑。
反过来,在日复一日频繁的重复博弈中,任何一个哪怕只是微小的不管商品还是服务的瑕疵,都是对信誉楼口碑的莫大损害,这是必须时刻警醒的。在这个意义上,堪称零售百货品牌标杆的信誉楼,在生长进化的道路上,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