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Mall先生
撰文/Sakura
头图/AI生成
过去一年里,在行业内各大企业近110起高层变动的背景下,也有不少的小伙伴发出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疑问:
“我该留下来吗?”/“现在的环境到底适不适合跳槽”/“我的出路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道道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但也不必过于迷茫,大家可以将此视为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一次重新审视自己职业路径的契机。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今天这样围绕行业招聘市场相关的话题写下本篇文章,为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提供一些“答题思路”。

有哪些行业人事动向?
刚过去的这一年时间,我们目睹了部分企业在组织架构上的“自我革新”。
仍记得2024年的开年热点——万科集团开启“全国统筹一盘棋”发展,1月份官宣成立商业事业部,将原七大区域商业业务和印力集团统一并入商业BG;后续又在年末进一步集中了管理权限。
同样也见证了部分高管的退休与卸任。譬如2024年的1月,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发布公告,宣布陈启宗将退休,并辞去集团董事长、执行董事和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原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
6月,吴凌华辞去了世茂集团总裁等职务;8月,袁嘉骅卸任招商商管董事长一职,改任首席顾问;同年11月,大悦城控股商业管理中心总经理田维龙向集团提出了离职。
也有一些商业老将、高端商业人才以及项目操盘手们抵达新的彼岸。
2024年3月,合生创展联席总裁、兼任合生不动产总裁罗臻毓任职越南地产开发商南龙集团CEO;4月,原华润万象生活北区总经理黄萌,加入合生创展,并担任合生商业科技管理集团联席总裁。
9月至12月期间,何相国从中免集团分管商业副总裁的职位上离开,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创立的商管公司中;陈德力辞任宝龙地产联席总裁、宝龙商业董事兼行政总裁,在同年12月底获任大商股份董事长。
以及有着极强重奢品牌资源的Vuthy Penn加入华润万象生活,担任首席商务顾问;前“华润招商一姐”张芳也于去年9月担任嘉里建设任商业副总裁一职。
而据最新消息,就在两天前(1月20日),原先在龙湖商业担任华东区域总经理一职的徐猛,加入了宝龙商业,任宝龙商业集团总裁。

现宝龙商业集团总裁徐猛
高管的调整往往会造成核心管理团队同步迁徙、管理和组织架构的变化,也因此加速了行业人才的流动与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多家商业地产企业也都因“减员增效”等各种原因,开始了不同程度地缩编减员,比例基本在10-25%左右。
如此,在这般动荡的行业背景下,商业地产企业的招聘市场情况又如何呢?

如今的招聘情况怎样?
以往是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中基层还是高层岗位,都需要大批的人才涌进并建设发展;如今正处于存量时代,当新开出的商业项目趋向于体量越来越小、数量也开始减少时,也就意味着可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

我们与多个业内资深猎头沟通了解到,因各企业headcount减少、结构性人员优化等因素,除了购物中心招商岗和项目总,大多数岗位的需求都在减少,例如市场推广部这类需要有资金投入的部门和岗位。
在基层岗位减少的同时,高层岗位的机会亦更加是“一岗难求”,并且众多岗位都不得不面对薪酬下降的事实。
不过,目前仍有以下这些企业在招聘市场上活跃:
一是总盘比较大的头部连锁化商管集团。例如华润万象生活,因旗下项目足够成熟,招聘的主要重点在项目营运、CRM端口岗位。
除此之外,华润万象生活第一个奥莱项目万象购物村的总经理杜波,也是通过社招途径引进的;包括从太古离开的Fo CHEN,在本周已成功加入华润万象生活,担任广州白鹅潭万象城项目总经理一职。
以及龙湖和万达,前者从华润挖来不少项目总后,近期将人才需求聚焦在购物中心招商岗,后者更倾向于储备店总与营运高职。

龙湖集团代表项目之一龙湖重庆时代天街
二是我们所熟悉的港资与外资企业,比如太古、凯德、新鸿基、九龙仓、嘉里建设、恒隆,这些企业的招聘方向都集中在项目总与购物中心招商岗。
而对于四个月前刚经历了大动荡的K11来说,在挖来华润万象生活投资拓展部总经理王小虎任集团高级副总裁一职之后,正紧锣密鼓地网罗和轻资产范畴有关的一切岗位人才。

宁波新世界THE PARK by K11 Select购物艺术中心
当然,也不乏有近两年逆向扩大招聘的企业:
比如那些近年来加速扩张的商管公司,以SKP为例,随着项目版图的不断扩张,近年开始积极筹备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分公司的岗位,以支持新项目的顺利推进。

于2024年7月开业的武汉SKP
包括过往主要依赖内部提拔这一传统模式的国企,比方说越秀房托,在近两年也外招了多个主要综合体的项目负责人,然而,据相关业内消息,这批负责人也在最近6个月内逐步离职。
像陆家嘴集团、上海外滩投资集团等国有控股平台,近一年的招聘规模和声量更大,更替了多位核心骨干,有着类似“剧本”的还包括以上海白玉兰广场为代表作的金光集团。

陆家嘴集团旗下的商业新作陆悦天地计划于今年亮相
此外,如中建壹品、中国融通等国央企,以及包含广州城投等在内的地方性城投公司,由于如今拓展了更多的商业地产业务,近年来也在积极外招能力强、能够打硬仗的人才,成为了地产下行行情中的“国企新势力”。
但相较于整体市场总盘的人员基数,这些新增的岗位不说是杯水车薪,也是远远供小于求;而像平安、国寿、太保、人保、太平等保险资管在过去两年面向商业地产的招聘需求也已经大幅减少。
因此,现下的商业地产招聘市场很难再能与过往岗位数量犹如百花齐放般的黄金期相比。

岗位要求有何变化?
除了在招聘市场中岗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岗位的用人要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时期。
这也导致了,即便市场上仍有不少的岗位,我们却会看到一边是招聘方愁于“招不到人”,另一边是求职者吐槽“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

地产资深猎头梁先生透露,如今推100个人,能进面的人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很多岗位要求仅限名校毕业、行业内头部企业出身、年龄限制在85后等等,但即便自身过往履历极为优秀,所面临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
KOS高奥士国际内地地产板块负责人Cecilia也表示,市场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招聘标准日益严格,考量因素更加全面,不仅关注企业内部适配度,还重视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行业经验和未来发展潜力,加之诸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得招聘流程愈发复杂且充满变数。
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对新入职人才的期待值提高,而这种高期待使得人才入职后的容错率降低,企业对其表现的容忍度和等待时间也大幅减少,人才的流动现象增多。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在当下的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呢?关于这一问题,部分猎头也和我们进行了分享:
购物中心招商,尤其是有明星项目经验的熟手。在以往,购物中心招商岗位对年龄、学历、工作背景都没有太大的要求,有相关经验即可,当然,如果是万达出身的更好。
但放眼于现在的招聘市场,企业们希冀寻觅到能够“扶大厦之将倾”的英杰,并且在同等的工作经验条件下,岗位要求普遍都倾向于学历更高、年纪更轻的求职者,也有因应酬、出差等各种理由,出现仅限男性应聘的可能性。

同理,能够做到即插即用、持有特定资源实现项目定位调整,或是能激发原有团队活力的项目总也很抢手。
但这两年,根据经营方式与职位发展的不同,企业在招聘项目总时,也会增加项目经营之外更多维能力的考察。
例如轻资产拓展能力。在传统地产开发极度萎缩的今天,商管公司的增长基本来自于市场存量项目的收并购和管理输出,此时商场的项目总会被要求外拓类似定位的项目并同时管理。
毕竟,比起轻资产拓展的纯商务人员,有同期在管项目的操盘手出马,更容易让业主方放心。
或是介入工程调改的能力。精卫咨询负责人Dexter就表示,具备边营边改项目能力或经验的项目总会成为存量时代商业地产中更稀缺的人才和资源。
且项目总的选拔标准也同样趋于年轻化,相比起从前年龄均在40岁左右的项目总,现在年龄在35岁以下的项目总在业内越来越多,而如果在35岁还未当上项目总,那么他的简历可能已经失去了一定竞争力。
抛开年龄的客观因素,对于那些以项目总为发展路径的基层从业者来说,当前可以着手提升的方面有很多。
以近期香港置地新招募的一批项目总们为例,他们的核心共同点是具备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务实的工作作风、卓越的团队管理能力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
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他们在激烈竞争中“过关斩将”的关键因素,而这些也是每个从业者都可以通过较高的自我要求去培养和实现的。

另外,Dexter认为,因现今存量时代的背景使然,几乎所有的商管公司都能意识到“做好产品、做好营运”才是真正能让商业项目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唯二原因,营运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热门”。
但这部分营运,绝不是指那些还停留在租金催收、客诉处理、店铺形象管理等基础领域的营运人员,当下的营运岗更需要做到的是能与租户共创,为已入驻的租户实现资源互通、挖掘收入增长点、提升整体经营效率;自身也要具备优异的自创能力,才能卷出行业中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对于已经是成熟期的项目,能够流量价值最大化、去激活会员消费活力和潜力的CRM岗也绝对是香饽饽。
其中,华润万象生活由于在这方面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于是不再满足于在商业地产领域寻找CRM,从而转向了酒店、互联网、豪车豪宅等领域挖掘运营人才来持续打磨商场CRM的专业度,这也意味着“企业将更加重视在行业和市场中的相对优势,更强调跑赢同行和市场。”
如果要笼统地给出一个宽泛的标准,那么根据Cecilia的观察,“有着华润背景且会英语的管培生,以及龙湖背景的管培生和项目总”是加分项。

华润万象生活标杆项目之一深圳万象天地
但Cecilia也强调了,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软性能力要求提高,特别是在处理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工作时的能力,因此与过往招聘要求中明确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相比,具有强适应能力的“多面手”在当下会更容易受到青睐。
当然,拥有这部分能力的有些职业经理人,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和平台。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开始跳出传统企业和平台的束缚,选择独立创业或以自由职业的方式开展业务,利用积累的行业资源和人脉,开辟新的职业路径。

结语
如果说一个健康的行业,应当是顶级人才的“良币驱逐劣币”和基层骨干稳扎稳打、健康成长的,但在实际的用人市场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
而面对处于持续变革中的市场环境,旧有的能力模型也不断会被新的考验所挑战,不仅仅是外显的工作和管理能力,也包括内心的自我迭代与内核稳定。
但无论是成功升迁还是被委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重任,市场环境的卷越来越激烈这一点是无法逆转的。
在这种背景下,再思考“我该留下来吗”、“我的出路在哪里”等问题时,我们也综合了部分猎头的建议:
其一,求稳或许会是当下的上上策。虽然互联网上也有“离职后才发现外面根本没有雨”的言论,但不仅仅是商业地产行业在脱胎换骨,整体的市场环境都比较动荡,你无法保证自己也可以成为能够发表“幸存者偏差”相关言论的一员。
其二,如果要跳槽,请确保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新岗位。如今释放出的大多数岗位,几乎都有着完不成的kpi、招不完的商、写不完的ppt和救不活的项目等等特征,企业用人要求也愈加高标准,要确保企业需要的是你的履历光环,还是资源,或是个人能力。
例如在求职期背调目标企业的用人风格、管理风格以及考核风格;在面试沟通谈判期,向企业强调并识别对方(尤其是直线上级)需要的是你的能力且会给予你一定的空间,以保证自己能够安全度过试用期,否则在当今容错率下降的职场环境中,即便跳槽也是进入了求职版的“开端”。
其三,在公司内部寻找新的归属感。当对现有岗位所在的城市、部门领导或本职岗位感到不再那么契合时,试着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的其他岗位,毕竟在当下的大环境中,转岗相较于跳槽/辞职而言会更容易有“着落”。
在这一过程中你或许也会因为遇见新的挑战而激发出新的潜能,将其吸收为“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话又说回来,作为普通人之所以想要跳槽无非是为了“更幸福”,我们也无法对未曾走过的道路进行过多的美化和想象,唯一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做到的就是获得即时的幸福。
而保持幸福感的秘诀或许便是多关注自己所拥有的:
仍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下班时分偶遇到的一抹夕阳、工作间隙中被放大快乐的轻松时刻……听起来有些“迫不得已”,但较之“跳槽后会如何”的未知结果,这些才是真真切切在眼前还能把握住的。
当然,世界之大,我们也不排除世间仍有好的伯乐,如果遇到了就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