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沃尔玛后Costco压价供应商,中国供应链如何破局?

来源:联商专栏 上上千

2025-03-21 15:33

全球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策略再次成为焦点。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上上千

编辑/娜娜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开市客(Costco)正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成本。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正值沃尔玛压价供应商的行为被中国商务部约谈之际,两大零售巨头的类似举措,让全球零售行业的供应链策略再次成为焦点。

一、Costco借压价“渡劫”

在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Costco施压中国供应商降价一事,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政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自今年2月起,特朗普政府拉开了贸易摩擦的序幕,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随后税率更是一路飙升至20%。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直接砸向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底线。

Costco作为全球零售领域的佼佼者,在这场风暴中首当其冲,成本大幅攀升。为了维持企业的利润空间与市场竞争力,寻找应对之策迫在眉睫,而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便成了Costco试图转嫁关税成本、缓解财务压力的直接手段。

Costco之所以有底气向供应商提出降价要求,源于其在零售渠道的强大优势与庞大采购规模。在运营模式上,Costco采用了精简SKU的独特策略,摒弃了繁杂冗余的商品种类,专注于精选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这种“少而精”的模式,让Costco得以凭借大规模采购的体量优势,与供应商进行强有力的议价,进而压低进货成本。

不仅如此,Costco对供应商的筛选近乎严苛,只有那些能达到其高品质标准的供应商,才有机会与其建立稳固且长期的直接采购关系。即便如此,Costco为了进一步掌控成本与价格,还推出了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从而有效规避了供应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牢牢确保了自身的产品稳定性与价格优势。

然而,Costco的这一策略,看似是解决自身困境的良方,实则可能给供应链带来诸多隐患。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Costco的降价要求犹如一道紧箍咒,直接压缩了他们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利润的减少,不仅让供应商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更可能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一旦供应商无法承受这沉重的降价压力,极有可能选择减少与Costco的合作,甚至无奈退出市场。而这对于Costco来说,也绝非幸事,寻找新供应商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与更多的不确定性,从重新考察供应商资质,到磨合合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从长远来看,Costco施压供应商降价这一事件,不仅是单个企业在贸易政策冲击下的自救行为,更是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一次震荡。这一事件警示着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企业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与相互理解,共同探索应对风险的长效机制,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二、供应链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在国际贸易的复杂棋局中,沃尔玛与Costco的策略竟不谋而合。同样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沃尔玛也加入了向中国供应商施压降价的行列。彭博社3月6日的报道揭示了这一商业动态背后的细节:众多厨具和服装生产商等供应商被沃尔玛要求,在每一轮关税上调时相应降价10%。谈判桌上,沃尔玛与各供应商单独沟通,根据供应商规模、产品特性及合作历史,给出差异化的降价幅度。部分供应商无奈表示,过往虽有价格协商调整,但这次面临的降价幅度堪称史无前例。

这一举措给供应商带来了沉重压力,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后,一些供应商为维持运营,不得不考虑调整生产策略。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采购部分零部件,成为他们眼中降低成本的救命稻草。

但这一转变也带来了新的隐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存在差异,供应链的调整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持一贯水准。比如,越南的纺织业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在生产高端服装所需的精细工艺和面料处理技术上,与中国供应商相比仍有差距。这种为降低成本而引发的供应链变动,极有可能使产品质量下滑,进而影响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体验。

从Costco和沃尔玛的行为可以看出,零售巨头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不稳定的当下,试图通过向供应商施压降价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表面上看,凭借其巨大的采购量和广泛的市场布局,零售巨头在议价中占据主导地位,似乎能轻松将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

但从长远视角分析,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存疑。过度压缩供应商利润,会破坏供应链生态的平衡。一旦供应商因无利可图而减少合作或退出市场,零售巨头将面临寻找新供应商的高昂成本和潜在风险。

供应链的不稳定必然波及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恰恰是零售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当消费者因质量问题对产品失去信任,零售巨头苦心经营的品牌声誉也将受损。所以,在追求短期成本控制时,零售巨头们更应权衡利弊,探索与供应商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

三、多元破局路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Costco和沃尔玛施压供应商降价事件,绝非偶然孤立的商业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行业和贸易因素。

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国政府频繁变动的关税政策,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搅动着全球供应链的平静。美国政府不断上调关税,使得进口商成本大幅攀升,零售企业在这波冲击下首当其冲。与此同时,零售行业内部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低价策略”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不二法门。为了在这场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中脱颖而出,零售企业一方面要保持产品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又要保障自身的利润空间,无奈之下,只能将成本压力层层转嫁到供应商身上。

要化解这一困局,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亟需构建一种更加公平、协同的合作关系。零售企业不能仅仅把供应商当作成本转嫁的对象,而应转换思维,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双方可以联合起来,深入挖掘供应链各环节的潜力,通过优化物流配送路径、整合仓储资源等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例如,共同投资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不牺牲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只有双方携手共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互利共赢。

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少不了监管层面的秩序维护。监管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则,加强对零售企业和供应商交易行为的监督,防止零售企业凭借自身的市场优势,过度压榨供应商。对于违规操作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只有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而对于供应商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创新能力是增强议价能力的关键。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供应商才能在与零售企业的合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不被随意挤压利润空间。

写在最后

华灯初上,城市的繁华商圈热闹非凡,沃尔玛和Costco里熙熙攘攘。沃尔玛的货架上,各类日用品整齐排列,Costco的仓储式货架上,大包装的商品等待着顾客挑选。从生活用纸到家居用品,看似丰富且稳定的供应,背后却隐藏着供应链的暗潮涌动。

Costco和沃尔玛施压供应商降价事件,是全球零售行业在复杂贸易环境下的一个生动写照,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深层次的行业矛盾。

这一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供应链合作模式,思考如何在贸易政策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挑战下,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或许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完善监管、提升自身实力,才能让全球零售行业在风雨中稳健前行。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2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