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邹通
2025年开年,多个餐饮品类仍未走出寒冬。从精品咖啡闭店潮到酸菜鱼赛道负增长,从韩式烤肉品牌集体退场到黄焖鸡深陷信任危机,多个品类在“成本失衡、创新停滞、品质失控”的三重绞杀下举步维艰。
Seesaw咖啡的欠薪风波与64家闭店记录,暴露了精品咖啡高成本模式的脆弱性;太二酸菜鱼母公司净利润暴跌近90%,折射出爆品依赖的不可持续;姜虎东白丁烤肉门店从500家缩至16家,印证了老牌品类与消费需求脱节的致命伤;而杨铭宇黄焖鸡的“剩菜回收”丑闻,则让低价竞争与品质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
因此当传统模式失效,破局之道已浮出水面——要么重塑价值,要么被市场淘汰。
Seesaw欠薪、太二暴跌、黄焖鸡爆雷!
2025年初始,这些品类寒冬依旧
餐饮行业数据显示,奶茶店首年倒闭率高达63%,平均存活周期仅11个月。
2025年开年,多个餐饮品类仍未走出寒冬。
一方面,精品咖啡寒冬持续,Seesaw 负面缠身,多品牌闭店率攀升。2025年开年,精品咖啡赛道仍处于深度洗牌阶段,多个品牌陷入困境。
其中,Seesaw咖啡首当其冲。2月24日,有媒体曝光Seesaw拖欠上海区员工薪资,事件迅速登上热搜。随后,大量自称Seesaw前员工的网友在 小红书 平台集体讨薪,并爆料称“创始人已被强制执行”“拖欠执行款高达百万”等。

与此同时,Seesaw的闭店率大幅攀升。根据 窄门餐眼 数据,自去年以来至今年2月,Seesaw新开门店26家,但关闭门店数量高达64家。
除Seesaw外,皮爷咖啡、M Stand 等品牌的门店也接连关闭。例如,2月28日,皮爷咖啡杭州湖滨步行街店正式停业,店内桌椅已清空;社交平台上,也有网友分享M Stand南京和北京的个别门店已被其他业态取代。
另一方面,酸菜鱼赛道持续低迷,头部品牌业绩承压。酸菜鱼赛道增长持续为负,头部品牌表现不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中旬,酸菜鱼餐企门店总数为2.6万家,新开门店7980家,但净增长为 -1711家。

面对市场“降温”,头部品牌 太二酸菜鱼 的业绩也难言乐观。2025年3月10日,餐饮巨头 九毛九 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净利润将不少于0.5亿元,较2023财年的4.535亿元大幅下滑,这与太二酸菜鱼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然后,韩餐赛道洗牌加速,老式韩餐品牌接连退出。韩餐市场正经历“部分崛起、部分跌落”的洗牌周期。其中,中式韩餐崛起,但纯韩式老牌在消费降级的影响下表现疲软,多个品牌逐渐被市场淘汰。
例如,曾在韩式餐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 韩罗苑,截至2025年2月仅剩14家门店;另一知名韩式烤肉品牌,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260家缩减至不到百家,呈现大幅收缩。

甚至曾红极一时、获多位韩星背书、巅峰时期全球门店超500家的 姜虎东白丁烤肉,也在今年2月被曝大面积关店。据其官方微信显示,目前国内门店仅存16家,其中宁波、成都、汕头、南昌等地的门店已处于“暂停营业”状态。
最后,杨铭宇“信任危机”发酵,黄焖鸡品类再受冲击。2025年3月12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 被曝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将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清洗再售卖、用色素掩盖变质食材等。

杨铭宇的“信任危机”导致多地加盟商业绩断崖式下滑。例如,郑州商家营业额锐减60%,安徽商家被曝光当天营业额下降30%,次日降幅达50%-60%。

此次事件不仅重创杨铭宇,也让消费者对整个黄焖鸡品类产生负面印象。连锁品牌 膳当家 的工作人员在3月13日粗略统计,该品牌总订单量减少20%以上。
高成本·低创新·失信任
2025年寒冬品类“三重绞杀”
餐饮品类寒冬的背后,是成本结构失衡、创新停滞与品质失控的“三重绞杀”。
一方面,成本与定位失衡,高成本结构(租金、人力、原料)未能匹配消费降级的需求。
随着租金、人工、原料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牌韩式烤肉、精品咖啡以及酸菜鱼等品类自然深陷“高成本”的困境。
一方面,过度依赖商城化选址,导致租金成本占比过高。精品咖啡依赖核心商圈,租金占比超30%;韩式烤肉租金占比超25%。
另一方面,对原料要求高,如韩式烤肉依赖进口牛肉、精品咖啡依赖精品咖啡豆等,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最后,扎根一线城市,人工成本也占了大头。
在三个要素的叠加下,老牌韩式烤肉、精品咖啡以及以太二为代表的酸菜鱼品牌的客单价居高不下。当“三高”成本无法通过品质溢价消化,而消费端又转向“低价刚需”时,品牌面临巨大挑战。例如,Seesaw的28元美式与瑞幸9.9元咖啡形成三倍价差,消费者对“仪式感”的支付意愿下降,转向“提神刚需”。姜虎东白丁等老牌韩餐因高价(客单价150元)和单一菜品被淘汰,国内门店从500家缩减至16家。
许多品类选择前往下沉市场,企图通过低价模式重新找回市场,然而面对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得不陷入低价竞争与品质塌方的恶性循环。
(1)精品咖啡水土不服。精品咖啡尝试下沉三四线城市(如Manner在常州、太原开店),但客流量仅为一线城市的30%,消费者更倾向于蜜雪冰城、瑞幸等高性价比品牌。
(2)低价竞争加速信任崩塌。例如,黄焖鸡为压缩成本使用4元/斤的拼接鸡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加盟商营业额锐减。
别一方面,品类生命周期衰退,过度依赖资本扩张或单一爆品,缺乏持续创新。
2025年,许多品类品牌仍陷市场寒冬,主因是缺乏持续创新,导致品类吸引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爆品模式不可持续。酸菜鱼、黄焖鸡等曾依赖单一爆款快速扩张,但过度依赖预制菜导致口味同质化,消费者复购率骤降。
创新乏力与需求脱节。黄焖鸡以“酱焖”单一口味横扫市场,但十年未创新,与健康化需求脱节;精品咖啡强调“30分钟手冲仪式感”,却与快节奏生活背道而驰;韩式烤肉十年未更新菜单,仍主打高脂进口牛肉,而消费者已转向低脂中式融合烤肉。
所以品牌止步不前,市场便会无情淘汰。唯有持续洞察需求、迭代产品,才能在寒冬中逆势生长。
最后,信任与品质危机,食安问题、品控滑坡加速消费者逃离。
黄焖鸡、精品咖啡、酸菜鱼等品类的头部品牌,早期以增长为核心,通过资本融资和低门槛加盟快速扩张。然而,过度追求增长引发品控失守和供应链失控,最终导致品类信任崩塌和“扩张-闭店”的恶性循环。
首先,食安问题频发,信任崩塌。黄焖鸡因回收剩菜、使用变质食材被曝光,食品安全投诉量占快餐品类的21%;酸菜鱼因预制菜未明示、偷工减料口碑下滑。信任危机导致消费者流失,例如杨铭宇黄焖鸡事件后,同类品牌订单量减少20%以上。
其次,加盟模式失控,品控流于形式。低门槛加盟虽加速扩张,但总部管控薄弱。例如,杨铭宇黄焖鸡仅强制采购酱料包,核心食材(如鸡肉、蔬菜)完全放任,导致食安问题频发。总部稽查比例仅为1:200,巡查沦为“拍照打卡”,难以解决实质问题。
品类需求仍在
破局“迫在眉睫”
尽管酸菜鱼、韩式烤肉等品类在2025年面临“寒冬”,但长期市场沉淀下,其需求依旧旺盛,部分品类甚至呈现上升态势。
例如,酸菜鱼的搜索需求从2022年6月的83,798飙升至2025年2月的278,103,增幅达331%;韩式烤肉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巨大曝光,#韩式自助烤肉推荐#在小红书话题笔记数量达64万+篇,#韩式烤肉#、#烤肉自助#在抖音播放量分别高达37.7亿次、27.2亿次。
面对吸引力下降的困境,品牌需通过迭代焕新重新激发市场消费活力。近年来,国内创业者在产品、场景、体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1.酸菜鱼:多元化矩阵构建
不少酸菜鱼品牌通过迭代产品,跳脱单一爆品,构建多元化矩阵。具体表现为:
(1)健康化升级。太二酸菜鱼推出“轻负担酸菜鱼”,采用少油汤底和有机鲈鱼,复购率提升15%;部分品牌回归“活鱼现杀”,如望蓉城、溪雨观等,通过现捞现烹提升品质差异化。
(2)口味融合。鱼你在一起推出“砂锅菜+酸菜鱼”组合,覆盖小聚和家庭场景;太二新增毛血旺、宫保鸡丁等川菜,拓展消费场景。
(3)吃法创新。推出“酸菜鱼+烤鸭”“酸菜鱼+小龙虾”等跨界组合,以及酸菜鱼火锅、酸菜鱼米线等新式吃法。
(4)模式双轨并行。鱼你在一起通过“酸菜鱼米饭”覆盖外卖场景,外卖订单占比提升至40%;渝是乎推出“轻正餐化”套餐,客单价降至40元以下;太二前传定位高端川菜,人均153元,以沸腾水煮鱼、鲍鱼毛血旺等菜品覆盖商务宴请场景。
2.韩式烤肉:性价比与中式融合创新
韩式烤肉则以朴饱饱、姜胖胖为代表的新式韩式烧烤则通过性价比提升与中式融合创新,重塑市场竞争力。
(1)价格下沉。新品牌如姜胖胖首尔自助烤肉、破破烂烂烤肉店,将人均消费压至60-80元,打破传统韩式烤肉价格虚高问题。
(2)产品多元化。朴饱饱推出蒜香肥牛、青椒肉末拌饭,明洞阿姨结合韩式酱蟹与烤肉大排档,突破传统泡菜+酱汤的单一组合。
(3)本土化改良。西塔老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融合朝鲜族泥炉工艺,以差异化口感抢占一线城市市场。
(4)社交化与沉浸式体验。姜胖胖推出“99元无限畅吃”,吸引年轻群体,月均客流量提升30%;安三胖通过黑金主题门店设计,强化“韩剧同款”沉浸体验;部分品牌推出“烤肉+酒水”组合,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客单价提升20%。
3.精品咖啡:社区化与快取模式
然后精品咖啡则通过社区化与快取模式,满足快节奏消费需求。
(1)社区化。Manner通过“小而美”社区店模式,客流量提升25%。
(2)快取模式。通过“自带杯减5元”和标准化出品,将单杯制作时间压缩至2分钟,满足快节奏需求。
4.黄焖鸡:重获信任成关键
(1)延伸品类。从单一黄焖鸡扩展到“黄焖排骨”“黄焖牛肉”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2)提升溢价。采用地理标志食材(如莱芜黑鸡)提升产品溢价,同时通过透明厨房和区块链溯源重建消费者信任。
(3)透明化信任机制。设置供应链逆向追溯系统,避免类似杨铭宇黄焖鸡的失败案例。
2025年,餐饮行业已进入“价值红利”时代,唯有通过系统性迭代和持续创新,才能在“寒冬”中突围,重新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