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Mall先生
撰文/Sonoko
2025初春,哪吒2和Deepseek的横空出世,给了市场许多振奋的心气。但乍暖还寒中,环境里仍然弥漫着一团团冷气,又或是笼罩前路的雾气。
作为地产黄金时期象征的“管培生”,一边是随着诸多巨头人员编制的缩减,从校招榜单的醒目位置悄悄滑落;另一边是在17-22年入行的管培们,在出师之后,仿佛扎入了新的迷茫。
也有人勇敢抑或幸运地突围,找到了新的方向和机会,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是一篇关于转型的故事,故事没有给出答案,但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初入商业地产
Lucy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起点便是站在Tier 1头部商管平台上。
“当时行业黄金期的势头还在,市场上充满了新兴的设计师、文化艺术类品牌,做招商正好可以与这些品牌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所以刚工作的时候非常兴奋。”
能过头部商管校招的都是有漂亮履历的拔尖人才,Lucy也不例外。顶着C9毕业生的头衔,与其她拥有同样光环的同侪一起,进入了国内顶尖的成熟完整的运转体系中。
“我很感谢我的第一家公司是在这样的大平台上,它从0到1地培养我们,无论是得体的谈吐表现、综合的职业素养、宏观的商业认知,都是非常高的。”
璞石于此,必使玉人雕琢之。在商业地产“黄埔军校”的训练下,Lucy开始在圈内崭露头角。
95后的KouKou入行要稍晚一些。2019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房地产还没有崩盘,他选择进入了家居板块的龙头地产公司做管培生,当时一年入市好几个新商业项目,市场机会和职业空间都很乐观。
“最开始我在重庆,做区域中心招商专员,主要负责审核流程、总部对接、组织路演等。后来轮岗到商场,直属领导是个特别拼的人,每天都加班,连人际关系也很‘卷’,他每天都会主动去找副总聊当天的工作,不聊完不敢下班。”
“跟着他‘卷’的那段时间虽然很累,但也争取到很多机会,比如让我独立跟副总汇报,跟商户接洽,从最开始胆怯的声音都在发抖,到后来流畅自如有条不紊地表达,短短半年“开挂”成长。”
行业变化下的困境与迷茫
2020,一场疫情袭来改变了整个商业生态。经济停摆、人心惶惶、消费需求大幅下降,购物中心客流量和销售额受到重挫,市场上新开业项目数量、体量也均不及以往。

疫情期间的现所|来源:作者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正好在一个新项目上,楼体还没有封顶。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观望,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但我们并没有停下来,线下停摆就线上宣传,商户人手不够就帮忙招聘等等。”
这是KouKou第一次经历商业项目的完整筹备过程,直到2020年9月底项目开业,开业率接近100%。“本以为战胜了这波让人措手不及的疫情,未来应该柳暗花明了。这么艰难的条件下,项目都能满铺开业,还有什么好怕的?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对商场业绩也信心十足。”
“然而进入成熟期后,商场的表现就没有刚开业时候那么亮眼了,日常工作开始加码、重复。主要就是推广活动、租金收取、经营指标达成,时间久了就开始觉得有点无聊。”
2021年,正值疫情的阵痛期,消费活跃度远不及疫情之前,商业地产的发展压力也日益剧增。
“家居建材Mall属于冷商业,在大环境下行的时候,它受到的客流和销售的影响更严重,原来人们会给房子添置20万一只的浴缸,现在连买房的人都寥寥无几。”当KouKou看到逐渐冷清的商场,宛如看到了自己每况愈下的职业生涯。
职场初期的年轻人,刚刚铆足力气准备加速,突然“挫车”,难免产生人生的颠簸感。
同样的2021年,Lucy的职业发展也进入了迷茫期。但困扰她的更多是内部环境,“大公司虽然能提供稳定的成长路径,但每个员工在庞大的体系里更像是“螺丝钉”,工作只是整个流程中的一环。
商业地产的项目从筹备到落地往往需要三到四年,员工只能在其中负责自己的一小部分,最终项目的成败很难由个人直接掌控。
这种“缺乏实质性影响力”的工作方式让Lucy开始思考,是否有其它路径能让自己真正主导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离开商管,初入品牌方
Lucy切换身份到品牌方的过程,既是职业迷茫期的意外决定,也在情理之中的故事。
“我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在大公司做了五、六年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瓶颈期。因为一毕业就站在了这个大平台上,但我不知道把这个平台的标签撤掉之后,我是什么人。”

匆匆碌碌,人来人往|来源:作者
“后来工作中偶然结识了一位品牌创业者,当时正值他发展初期搭建团队,所以连续三次邀请我加入他的公司。起初我拒绝了,因为我对品牌的选址工作没有认知,我想离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文艺事业,但彼时文艺不能当饭吃,我要安身才能立命。所以当第三次接到这位创业者伸出的橄榄枝,我就决定顺势而为,但不能胡乱顺势,我得明白我去这个公司我要学什么。”
“当时我对两件事情很好奇。一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创业团队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时候施工现场经常出问题,凌晨三点我给老板打电话,他都能接起来,而且三点半就出现在工地上。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得非常规范化,但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创业初期的一个身体力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老板的状态。”
“二是,我对互联网行业很好奇。地产行业吃的是线下实体红利,它要想进行整个互联网思维的迭代,是一个非常庞大、在短期内、在现状下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生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却跟互联网不沾边,所以我也想去看看。”
Lucy选择的新老板,曾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从品牌创立初期的一家工作室开始,就上线了品牌小程序,同时从互联网大厂挖角来搭建数据系统。
“我看到了如何用数据化推动品牌的运营管理,它不是老板大刀阔斧的一句话就下结论,而是通过数据化的完善,不断缜密的推动管控。如果数据结果出了一些问题,需要立刻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数据化的驱动没有任何的意义。”
也正是这样的数据化思维驱动的全渠道布局,让公司跨越了疫情,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赛道的头部品牌。“所以我也挺骄傲的,有机会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完整锻炼了自己踏实做一门生意的能力。”
KouKou的职业转弯半径相对大了一些,“后期在地产的每一天都很焦虑,因为行业下行,也因为业绩压力,所以就想回到学校读研。离职了一段时间去准备,国家线过了,但没过目标院校的分数线。后来想了想,随便调剂去读一个研究生好像也没什么意义,就决定直接换个环境去上海试试。”
上海的商业空间更大,机会更多,既可以延续甲方经验,去一些传统零售的商场做招商,比如华润、万达;也可以跳槽去品牌方,去谈判桌的另一边。
“综合考虑下来,继续做招商的话,相对品牌方没有那么灵活,基本上扎根在一个区域里,积累品牌资源,之后在不同商场里跳动。但最终面对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找品牌、谈合同、收租金等。我觉得这些重复的事情已经做累了,就更想去品牌方看看不同角度的世界。”
“猎头给我推荐品牌的选址岗位后,很快就进入了面试过程,新东家很欣赏有甲方经验的候选人,原来的谈判技巧都能平行迁移,所以我身边也不乏很多从各地产跳过来的同事。”
原本以为顺利的入职代表着轻松地胜任,毕竟选址拓展的技术性要求没有那么高,更重要的是怎么跟人打交道,但很快KouKou就意识到,品牌方的高强度和快节奏与上份工作不可同日而语。
“进公司一个月左右,刚摸清了复杂的流程和工作要求,就开始安排出差。最开始去东北,三天跑了两个城市几十家商场,紧接着下一周就去成都。那时候我对店铺的概念都没建立起来,站在成都旗舰店门口,我在感慨太古里的繁华奢侈的同时,也对眼前两千平米旗舰店的改装提案压力山大。”
KouKou入职后半年多时间里,几乎形成了“上半周在公司会议室里穿梭,下半周打飞的在各个城市里埋头狂奔,晚上在酒店熬到两点做PPT”的固定模式,所以他很快就跑完了全国两百多家店铺,也从小白飞成了金卡会员。
深入角色,关键成长
随着品牌方工作的深入,Lucy和KouKou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品牌的选址逻辑和商业模式跟之前做的地产招商有很大不同。
最初代表品牌方坐在谈判桌上的时候,Lucy还带着一些甲方思维,觉得账面算清楚就OK了。毕竟,地产公司里,人们习惯依赖流程,任务层层下达,在安全范围内做事,不需要打破任务和规则。
随着角色的深入,她意识到作为创业公司的一员,每一单合作都是在做自己的生意,每个角色都要为最终结果负责。
“当你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怎么可能对方说租金10块钱,我就给10块钱?,一个合同谈下来短则3年,长则5年8年,我肯定要精打细算,竭尽全力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所以逐渐深入品牌的过程,也是在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过程。” KouKou所在的品牌属于生活方式类别,对客群质量要求偏高。客流量多但定位大众的商场不一定适合,客流相对没那么多、客单价偏高的轻奢级次,品牌的转化率反而更好。所以,品牌方筛选项目时,不仅要看客流,更要看消费层级、品牌调性是不是匹配。
相对于过去自己一直在努力“填满盒子”,而品牌方更在乎长期的事情,比如品牌形象、消费者体验、市场竞争等。“公司要求拓展要量与质并存,有的店面做品牌形象,有的店面做市场占有,有的店面做投资收益,而原来我在甲方的时候,可能仅仅看租金回报。”
另外,品牌方的工作很灵活,需要随时与甲方保持联系,方便掌握关键时机。有时候可能这个月去沟通一个商场的铺位,下个月就被抢租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很遗憾。所以时刻保持信息更新,也要有经验和胆识果断做出判断,是在品牌方工作的两个较高的软性要求。”
改变与规划
Lucy非常感激自己在品牌的综合性成长,“我原本是一个文艺小女生,谁能想到后来凌晨3点盘在工地跟工人打交道呢?当我在品牌足够垂直纵深地做了这么多事情,我觉得自己更皮实了;当我看到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他的坚韧和躬耕,给我树立了非常坚实的榜样力量。”
“我正在考虑,可能需要做一些属于我的使命性的事情了。我曾经看到过头部商管平台带给我在高度上的认知,也在品牌的实操历练中内化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我要把认知和能力all in去做我始终追求的,文艺的事业。”
“我的改变应该是工作转型和年龄成熟的双重影响,没有之前那么容易焦虑了。”KouKou在商场的时候,一整周都在运行的项目,遇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而品牌方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更清晰,休息的时候可以充分自愈。
转行之后,KouKou还认识了很多其他品牌的朋友,“大家都相对年轻,能聊到一起、玩到一起,感觉找到了归属感。所以有时觉得,从地产转换到品牌方,对我来说是在为数不多的自主决定里面,还算OK的选择。”
“面对未来,我还没想那么多,就当下来看,我希望先把负责区域的资源熟悉透彻,再拓展到其他地方,把品牌选址逻辑真正掌握扎实,并且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口碑,就很好了。”
想对仍在地产的朋友说
那些仍在地产中的朋友们,面对行业的变化,都有些迷茫和无措。但人生阶段不同,成功的个案也许只是幸存者,并不适合全盘复制。
KouKou原来地产的好朋友,现在也想跳出行业困境。“他本来是部门负责人,但因为商场预算砍得厉害,连管理层工资都要打七折,剩下的30%还要看业绩完成情况才能拿到,这种情况下真的很难继续待下去。”
“但我没有给他太多建议,他是重庆人,也已经安家置业。西南地区现在也会有一些新的商业项目入市,所以我觉得他就留在重庆本地,尝试着从家居商业往传统零售方向转,然后再在当地去积累资源,可能更合适一点。”
Lucy也觉得,自己当年转行的时候还年轻,现在身边的地产朋友也已到了职业和人生的中段。“此刻你再去创业公司卷,我并不觉得适合每一个人。既然还在商业地产里面,我们就好好聊一聊商业的现状,未来的方向,品牌的趋势,大家碰撞出更有深度的火花,比听从个人主义的建议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