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感性城市SCity
撰文/林小蕾
网红店的宿命,似乎总与“昙花一现”挂钩。
水泥墙、打卡位、联名快闪,这年头流量来的快,消失的更快。去年还在排队的网红咖啡店,今年路过已经铁门紧锁;前年爆火的买手店,现在要么撤店,要么打折清仓。
是的,商业世界就像个巨大的沙漏,不断过滤着跟风者与投机者。


早期話梅第一家安福路店(上)
2025年話梅安福路调香师店(下)
2017 年的上海安福路,第一家HARMAY話梅(后文简称“話梅”)以“仓库”形态闯入城市街头,对它的初印象,也像极了一家典型网红店。
八年后的今天,当行业追逐“坪效至上”,太多曾经的网红店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里,而这个主打美妆集合的初代网红却逆势完成全国10个城市第16+1家门店布局,最近又三城连开四家新店。




話梅三城四店:
广东佛山、阿那亚北岸the ONE店、南京金陵中環双店
从线上流量红利到线下体验经济,从单店爆红到逆势扩张,話梅依然还在牌桌上。
要说一家网红店的生命周期,为什么有的只有半年,有的却成了“长跑选手”?
线下商业风云突变,在效率与美好之间,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在大众需求与小众审美之间,話梅究竟做了什么,他们又在坚持着什么,带着好奇我们的观察也从这里开始。
01
开店逻辑:
要效率,更要“反效率”
或许大家都很好奇,話梅生意到底怎么样。来看一组最新数据。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話梅在全渠道迎来超300万日均销售,全国门店日均客流远超两万,其中约20%为境外游客。
当市场还在热议“网红店活不过三年”时,我们依然能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武汉、重庆、秦皇岛(阿那亚)、南京、佛山等城市逛到話梅的线下门店。还有即将到来的上海虹桥机场。
显然,这年头还能持续开新店、开大店,侧面也说明了話梅生意并不差。
当商业地产回归理性,优质的空间依然对好的内容创造者具有吸引力。经历过去这些年的开关停,如今的話梅是在与专业的运营商共建“内容地标”,布局策略似乎越来越稳健。



話梅核心商圈门店:上海新天地、北京朝阳、南京新街口
一方面锚定核心商圈,比如上海新天地、北京朝阳、南京新街口等,在这些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話梅不仅仅是以流量收割者的姿态入驻。
从五年前上海新天地店打造的“超级市场”概念,到去年5月北京朝阳合生汇,帝都第三家全品类限时店,都在用一种商业美学的初心用心做零售,引导大家把线下购物当成一场充满实验性的探索体验。
另一方面,也在敏锐捕捉文旅地标的潜力,在秦皇岛阿那亚两家店、上海武康路店,話梅还像个“社区公共空间”,提供茶饮和休息区,并且宠物友好,甚至在阿那亚南岸店里,还能看到各种国内外书籍,被打造成“海滨书店”主题。
让大家能停留,能慢下来,是这几年話梅线下店给人的直观感受。



話梅上海武康路店、話梅秦皇岛阿那亚店
話梅南京金陵中環畅销榜店
走进話梅的最新门店,熟悉的仓储风依然在,裸柱、高密度货架、简洁的工业设计,但细节里藏着八年迭代的巧思。
南京金陵中環负一层的「畅销榜店」,用真实购物数据周度更新热销红标商品。这种数据驱动的选品减法,既保留了仓储式零售的效率基因,又注入了生活顾问的温度。
同时,环保理念被“软植入”到金陵中環两家店内的每一个角落:可回收纸箱制成的陈列架、节能灯光系统、旧物改造的艺术装置,纸箱再加工成包装物料……你能感受到每件商品的陈列都是经过设计的偶遇,而非机械式货架堆砌。






話梅金陵中環两家店内环保理念的“软植入”
空间的价值在于唤醒对美的感知,話梅是在用"场域"而非"货架"来重新定义零售边界,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一店一设”不仅在空间设计层面,更是体现在店型、物料、货品逻辑等等方面,带上了运营细节上的考量。
从仓储美学升维,每周更新的爆款榜单与小众选品并置,用货架陈列激发探索欲,用可回收纸箱传递环保主张,这些店也在从"渠道终端"进化为"文化介质"。




話梅不同城市店内的“一店一设”
这种“无序中的秩序”,既满足效率需求,也在追求一种“反效率”,让逛話梅充满趣味,也赋予了购物的仪式感。
話梅的八年开店史,也成了一场“反效率”实验。褪下“网红”标签,更踏实稳健、诚意用心地回归做零售的初心。
02
选品即态度
小众赛道的勇气与坚持
要说一家美妆集合店什么最重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产品。
其实,話梅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选品。背后体现的是品位、调性与选择,这也是逆周期生长中,需要不断修炼的"慢功夫"。
去年,他们的选品重点是对生活方式品牌的扩充,产品组合上也有了直观的变化。而下一个阶段的选品战略升级,据说是要在香氛、美妆、专研护肤等品类上,对小众选品进行再扩充。





往深了看,为什么说这似乎并不是条好走的路。
首先,小众选品的背后是源于对消费趋势的洞察,在算法主导的时代,消费者的购物车往往被大数据推荐填满。当Z世代开始拒绝爆款迷信,他们乐于通过小众商品表达个性,小众选品也符合当下追求个性消费的趋势和需求。
海外小众香氛,包括一些法国药妆店里的品牌等,甚至是比较难买到的小众产品,从国际大牌冷门SKU,到小众实验室品牌孵化,話梅通过选品,早就在小众这条路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仍在继续发力。
这次的阿那亚北岸“the ONE”店,相比另外几家新店,这里的SKU数量略少,但却主打小众稀有品。




話梅阿那亚北岸“the ONE”店
其次,小众选品是需要勇气的,更考验买手团队的专业度,因为爆款会带来流量,而冷门选品体现的却是一种信任。
现阶段,有些小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不太明朗。或许在大众认知里,冷门商品往往与滞销挂钩。这就更需要强大的买手团队去支持选品环节。
話梅主打的小众选品并不是“清库存”,每一个品牌必须通过内部买手团队的调研与测评。甚至邀请品牌进行线下洽谈,还要在每周都雷打不动的选品会上激烈争论“选与不选”。
其次,他们拒绝“为小众而小众”的噱头,只选真正在某个领域深耕的隐形冠军;
最后,就来到了市场验证环节,通过线下快闪、用户调研与销售数据,再决定是否长期入驻这些高品质的、值得购买的小众商品。

是的,“爆款与冷门共存”也是話梅货架的独特之处,上海安福路老店变身调香师店,除了大牌热门香水,还引入国内外精品小众品牌。
某种角度而言,小众商品的出现也是在鼓励消费者尝试些不一样的,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帮助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找到自己真正适合和需要的商品,这本身也是个培育市场和教育顾客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勇气与坚持,是在用专业度去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信任,当大家愿意为冷门产品买单,其实是对“被懂得”的情绪付费。





話梅上海安福路调香师店内的货架陈列
好的选品不是货架管理,而是在信息洪流中为消费者点亮一盏灯。
从話梅的选品态度,我们能感受到一种静默的价值观输出:
真正的美好生活,从不是跟风购买“网红款”,而是敢于为小众热爱买单。当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犹豫、最终选择某款冷门香氛时,他们买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不被潮流定义”的自我认同。
03
在效率时代卖「慢体验」:
从“流量逻辑”到“价值观筛选”
当所有人追风口时,話梅正在挖护城河,即一条用“价值观”构筑的护城河。
通过构建线下门店场域,提供附加值,用感官,用气味,用情绪来传递美和美好生活,唤醒和激发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知力。



話梅南京金陵中環双店(上)
話梅阿那亚北岸the ONE店(下)
让门店从交易场所升维为生活方式场所,强调慢体验的背后,是对人的重视,是筛选而非迎合。
本质是筛选愿意为空间停留,追求品质生活,愿意为美好体验买单的消费者,而非单纯比价的流量用户。
进入后疫情时代,大家的购买力和消费习惯或多或少都在发生改变。当消费者越挑剔,品牌就越需要“冷热交替”——用爆款引流,用稀缺品留客,用性价比维稳基本盘。




話梅店内客流
从早期网红店带来的新鲜感,到后来结合性价比的货盘调整,到如今不断提升小众选品能力。如今的話梅,似乎比八年前更懂消费者了。
消费者成长的同时,話梅也在不断进阶,去成为一块磁石——不再是流量漏斗,而是能吸引同频的人,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一种认同。
写在最后
話梅用八年实践证明,打卡流量只是起点,选品策略、门店差异化、背后价值观的传递等等的叠加,或许才是品牌延长生命周期的关键。

話梅上海安福路调香师店
最近路过上海安福路,远远就能看见話梅老店的金属拉丝门头,八年了,这扇门依然敞开。
走进店里,还是那股熟悉的气息,带着人情味的细节,看似什么都没变,实则在默默进阶,不再追求“快”与“爆”,转而深耕“慢”与“稳”,回到原点螺旋式上升。
经历从“网红”向“长红”的迭代蜕变,但并非讨好所有人,而是用空间筛选用户,用选品建立信任,用细节传递温度。
扫码购越来越快的年代,总有人怀念在店里慢慢试香的时光。在效率与美好之间,永远有一个平衡点,等待那些愿意用时间打磨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