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商业:缘何而来,向何处去?

来源:mall先生 朱雁南

2025-06-04 09:50

市场正在重新认识城市公园

出品/mall先生 

撰文/朱雁南

公园,作为情绪价值的生产者,正在被重新认知

随着疫情阴霾散去和消费导向转变,公共空间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其中,城市公园是不可忽视的流量入口,越来越多人重返身边的公园享受“gap moment”。

根据行业研究数据,2018年至2023年,全国城市公园总游客量增长约33.3%。过去的十年,城市公园面积以每年约3万公顷的速度增长。每个节假日,在社交媒体上也可以看到”草坪长满了人“的情景,展现出公园天然的吸引力。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式商业,这一轮城市公园经济浪潮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园作为情绪价值的生产者正在被供需两端认可。

例如“公园20分钟效应”、“城市人的精神避难所”、“情绪快充站”等等话题标签足以说明,公园不再只是城市的配套设施,更是以低成本获得情绪价值和休闲体验的场所,反映了城市休闲消费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构。

成都趣野CHILL WILD公园中的年轻人 | 来源:一筑一事

本文将围绕这一轮公园商业浪潮,从政策到供需,梳理近期公园商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和特征。

01

公园热背后的政策更新

要调研好的公园商业,必看的是成都和深圳。而要做好公园商业,首先要看的是政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首提“公园城市”,同年颁布《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2022年成都市牵头申报《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

主打公园概念的成都大悦城被评为了国家3A级景区

在2023年发布的《成都公园城市公园场景营造和业态融合指南》以及《成都市公园城市“回家的路”“金角银边”景观建设指引(试行)》中,成都提出探索融合零售、餐饮、文体娱乐与科普文化业态,允许在公益设施基础上叠加商业功能,实现“以用代管、以商养绿”。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对于成都在公园商业领域的探索起着样板和指引作用。

在国家层面,2024年9月30日颁布《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是标志着我国城市公园管理进入新阶段。

《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的“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当规范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并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公园市场化的路径与边界。制度上的逐步松动为公园与商业业态的深度融合创造奠定基础。

2025年5月,《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提到:“鼓励和支持公园管理单位会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商务等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联合举办文化、旅游、体育等活动,营造多元公园场景和业态,激发公园活力。”

《条例》第五十条更是提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可通过竞争方式选择餐饮、零售、游览车等配套服务经营者。这一规定打破了原有单一国企运营模式,推动了市场化的服务创新。

在深圳这样一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米,居全国首位的城市,政策的支持激发了城市文商旅发展的新动能和城市公园的自我造血能力。

此外,其余各地包括上海颁布的《上海绿化市容行业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青岛的青小园口袋公园品牌、重庆两江新区的百园之城建设、昆明的“公园+”等因地制宜的城市公园相关政策文件,都结合本地特点,对城市公园的可持续运营提出更加精细化的指导。

近几年城市公园相关政策梳理

从上述政策中,可以提炼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公园的功能定位从单一的“绿化空间”转向“复合型的公共空间”。一系列“公园+”和“+公园”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公园经济不再仅仅关注硬件的维护,更需要软件内容的生产和运营。

2.公园空间商业利用的边界不断得到宽松。明确公园经营业态的范围,鼓励公园自主造血能力,探索点状供地模式,降低审批难度,优化公园商业业态的营商环境。

3.探索更精细化的政企合作模式。对公园资产按照公益性程度进行评估,探索市场主体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或通过冠名权等权益补充公园运维成本。

02

公园商业的类型与特征

结合近期市面上讨论度较高的公园商业项目,可以依据项目性质分成三个类型:

1、公园+商业:以市政公园、文体公建、“金角银边”低效用地为主体,自主策划或引入外部管理团队、内容供给机构进行运营,以内容驱动型的业态为主。

代表案例有昆明弥勒寺公园、重庆金海湾公园、北京龙潭中湖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等

昆明弥勒寺公园、北京龙潭中湖公园、重庆金海湾公园 | 来源:项目官微、小红书

2、商业+公园:以商业零售空间为主体,通过植入自然元素或模拟公园场景吸引客流,更接近狭义的“公园式商业”,近期市场供给增长较快。

它们在设计上将公共空间甚至商业空间让渡,打造“类公园化”的环境,营造松弛惬意的氛围,让零售商业更有呼吸感。

代表案例有香港西沙GO PARK、上海徐汇万科广场、重庆光环、成都此地CyPARK、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等。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上海徐汇万科广场、成都此地CYPARK | 来源:项目官网、设计单位

3、公园x商业:公园空间与商业空间区位上毗邻,但边界相对清晰,大多通过连廊、天桥、地下通道等交通串联,形成完整的城市微度假商圈。

这类项目中,地产开发商通常以代建捐建、代运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园开发运营,因此依赖于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代表案例有:深圳深业上城、深圳来福士广场、成都regular源野、深圳大运天地、台中PARK2草悟广场等。

深圳来福士广场、深圳大云天地、台中PARK2草悟广场 | 来源:项目官网、设计单位

从体量的角度,公园商业的空间规模差异较大,“公园+商业”项目的商业空间体量较小,多利用公园内的存量建筑或临时性建筑;其余两类项目的体量相对较大。

从空间设计角度来看,与体量关联密切:

3万平米以下的小体量商业多采用下沉式或街区式设计,更容易产生社区感;

5万平米左右中型体量项目商业面积与绿地面积分配较为均衡,采用半开放式或退台式的设计,用途灵活、有助于创造游逛乐趣;

10万平米以上的大体量项目以城市综合体为主,辐射半径广,业态功能更加复合。

部分公园商业的建设面积

从运营方式来看,近年来有进一步多元化的趋势:

有传统的以国企背景为主体的运营机构之外,以及具备区域统筹开发能力的地产商和运营方通过EPCO等方式介入。

还出现了包括呼叫公园、公园宇宙等具备策划能力和召集能力的、根植本地公园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平台,或是由招商资源深厚的商管团队、物业企业承包运营。

另外还留意到一些小尺度的公园商业项目,交由空间改造的设计团队下场接管运营。

03

小众公园商业案例推荐

近期的公园商业项目普遍围绕“自然+社群+主题业态”展开,通过差异化定位(如运动、艺文、宠物、骑行)和场景创新打破传统商业同质化,吸引细分客群。

除了徐汇万科广场此地、此地CyPARK、Regular源野、大运天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之外,还有一些相对更新、或者相对小众的典型代表案例如下:

公园+商业

1、昆明弥勒寺公园+弥里有乐

弥勒寺公园原为云南省委机关所在地,2016年免费开放,在2021年启动改造计划中引入市场主体运营,目标建设一个公园、商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公共空间。

弥勒寺公园区位与弥里有乐活动策划 | 来源:官方小红书

改造方弥里有乐的空间介入比较克制,以微更新的方式,将公园内的三栋旧办公楼改造成为复合业态空间,引入茶馆、咖啡馆、非遗手工工作室等商户40多家。空间内部顺应办公楼的动线特点,改造成具有策展型零售功能的空间。

整体上,弥里有乐作为商业空间的存在感并不突兀,老建筑掩映在弥勒寺公园的树林中,并没有喧宾夺主。

弥里有乐的市集 | 来源:项目官方小红薯

在业态筛选方面,运营方有很强的品牌编辑能力。招商阶段只在方向上进行把控,避免同质化竞争;品牌内容更注重彰显鲜明的主理人特质,让空间更富有人文气息和本地关怀。

另外,这些品牌普遍具有一定的内容生产能力,得以在日常经营的同时,参与到公园的节事活动策划中。

同时,弥里有乐展现出一定的社区召集能力,尤其是通过市集、活动、社群作为承载商业内容的轻盈阵地,很值得小体量的公园配套型商业借鉴。

根据统计,2023年弥里有乐落地了超过500场活动、5个市集,社群覆盖超过8万人。

弥里有乐策划社群互动 | 来源:项目官方小红薯

市集和活动更像是弥里有乐的品牌加速器和招商资源池,提供了老商户拉动新商户的渠道,进一步促进培养社区的邻里氛围。商户间以邻居相称,以公园为空间载体塑造社区感和凝聚力,是“支持型开发理念”的本地实践。

2、北京龙潭中湖公园+阿奇瑞亲自然乐园

龙潭中湖公园于2020年进行改造,是北京首个试点企业化运营的市政公园,探索市政公园自负盈亏的可能性。

龙潭中湖公园的区位与活动内容 | 来源:官方小红书、公众号

改造后以运动、亲子和美食餐饮为主题,并通过EPC+O模式引进占地1.4万平米的阿奇瑞亲自然乐园。该项目填补了北京二环内同类型产品的市场空白,作为重要的引流产品,显著带动整个公园的流量增长。

阿奇瑞亲自然乐园 | 来源:项目官微

内容创新是老公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杠杆。龙潭中湖公园的运营方东方紫金充分利用大面积的草坪场地,植入丰富的内容,策划“拍蚊子大作战”、“老北京拔根儿大赛“等等活动,兼顾营销热点、情绪价值和社会关怀。

龙潭中湖公园策划的各类活动 | 来源:官方官微

另外,龙潭中湖公园的IP化也可圈可点。2023年,公园推出吉祥物“弹弹龙”和常态化的活动IP“摩天轮之夜”、“夏夜果冻船”等等,不但刷新了老公园的市场认知,拓宽了市场受众,也为后续的的内容“整活儿”找到合适、合理的载体。

由于公园整体规模较大,需要盘活点位众多。因此,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公园运营方据业态特点,采用招商租赁、自营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在保证公益性资产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探索公园的功能边界以创造现金流,从而找到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平衡”的可持续运营方式。

商业+公园

1、西沙GO PARK

2025年初开业的西沙GO PARK以POD为理念,由近10公顷的户外运动公园“GO PARK Sports”和约3万平米的运动商业综合体组成,邻近马鞍山郊野公园和西贡西郊野公园,是香港首个由企业建设创办的大型公园。

西沙 GO PARK | 来源:官方小红书、公众号

西沙GO PARK代表了一种强主题性的公园商业运营策略,充足的户外空间也给予项目可以向纵深挖掘产品矩阵的可能性。

户外运动是西沙GO PARK面向市场的重要抓手,运营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覆盖全年龄段、全场景的“运动生态圈”。

业态内容既瞄准了专业级和赛事级运动项目,也注重面向普罗大众的休闲向运动项目。充分发挥户外公园空间的灵活性,兼顾日常粘性和事件引流,通过高频运动场景带动低频消费需求,形成“运动引流——消费留存”的良性循环。

西沙GO PARK | 来源:官方官微

对于运动主题商业来说,线上流量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沙GO PARK通过APP实现场地预约、活动报名、积分兑换等功能,将用户行为数据化,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推动从“单次体验者”到“长期会员”的转化,强化西沙GO PARK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属性,弥补区位条件的短板。

公园x商业

1、深圳来福士广场 x 南海公园

南海公园二期的开放为深圳来福士广场带来第二曲线,也让更加深圳来福士广场明确公园商业的属性。

南海公园二期由来福士广场的开发商凯德集团捐建,占地5.4万平米,以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在空间动线上与商场直接连通。公园二期向市民开放的前后,来福士也对项目定位进行调整,推出“让深圳拥抱漫生活”的价值主张。

深圳来福士广场 | 来源:官方公众号

南海公园在增强商场可达性的同时,也激活了商场的死角和冷区。公园开放后,深圳来福士广场的屋顶空间和下沉广场成为重要的剧场型节点,策划一系列围绕“慢人生活方式”的快闪活动和装置艺术,植入轻量的主题市集,吸引游客无目的的驻留。

深圳来福士广场快闪活动 | 来源:官方小红书

某种程度上,社区生活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奢侈品”。相应地,来福士在品牌组合上也有一定调整,增加了二次元、休闲运动、轻餐饮和宠物品牌,更加迎合年轻客群的消费需求。

这些品牌大多有自带社群生态的特质,需要充足的空间来落地社群活动。因此,公园与商业的过渡带成为极具深圳特质的“第三空间”,是人人可进入的、隐去社会标签的场域,也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情绪缓冲带。

正对南海公园的复合型人宠休闲空间SUPAW HUB | 来源:朴野设计

2、PARK2草悟广场 x 台中市民公园

PARK2草悟广场位于台中市,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米,项目定位“大人系公园”,以“公园、店铺、艺文生活”为主轴。强调自然景观与商业空间的渗透,营造如同沙漠绿洲的沉浸式体验。

PARK2草悟广场|来源:Shopping Design

草悟广场是片区统筹开发视角下的公园商业代表案例,项目与周边环境功能互补,定位相对清晰,作为草悟道公共绿道的重要节点,有天然的客流基础。

草悟广场由台中市政府与勤美集团合作开发,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如绿道系统建设、文化活动补贴),勤美集团主导商业运营与品牌整合。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商业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草悟道片区的统筹开发是软硬结合的。不仅是物理空间层面的开发,勤美集团还发起“草悟系”计划,旨在搭建“草悟道生活圈”,通过原创社群IP整合周边商家资源,例如“街历计划”联合商家共创体验活动、“绿圈圈生活艺术祭”将艺术植入公共空间。

“草悟系”计划最大程度地发挥草悟广场的溢出效应,推动“企业主导+商家共治”的模式,形成具有创造力的街区生态。

草悟道与草悟广场 | 来源:Shopping Design & 台中观光旅游网

04

公园商业还有哪些可能

随着社交媒体的助推和管理制度的松动,近一轮公园商业革新的直接动力来自于供需双方对公园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需求端,随着消费者对户外休闲产品的认知刷新——从精致露营、户外运动等细分品类多点开花,再到山系美学、森系美学等等在生活方式层面的整合,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公园作为休闲活动场景的更多可能性。

由此,其消费动机从单纯的休闲享乐过渡到寻求情绪价值和精神疗愈,因此在公园的逗留时间更长、造访频次更高。

在供给端,存量城市公园普遍面对如何提高资产盘活效率、减轻财政依赖的课题。随着相关政策的宽松,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开始涌现,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得以让公园休闲产品更加贴近前沿消费需求。

同时,从片区综合开发的层面,以公园为导向的开发(POD)项目相继落地,市政设施与商业空间的串联更紧密,室内外空间互补,城市微度假业态的蓝海阵地。

如果传统商业更像是精心包装好的礼物被呈递到消费者面前,公园商业则打开了另一种可能——

允许消费者在创造性的使用自己“身体的技能”的过程中、在一种更有主体性的自由氛围中满足消费需求。

联想到去年曾以“空间媒介”为主题对深圳的城市公园进行调研,在观察过程中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的公园更“有的玩”了。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公园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第三空间,天然就具备介于公共与私人、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性。因此,公园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人与环境发生情感互动的介质。

某种程度上,公园也是城市中最容易将“空间”转变为“地方”的场域。而这种过渡性,得以让一些具有支持本地商业的机构和组织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值得期待的是,新一轮公园商业融合的探索方兴未艾,伴随城市公园体系的完善,市场增量中还将有更多串珠式的、中小型的公园空间,它们普遍可达性高、可塑性强、与本地社区的链接更紧密,希望有越来越多根植本地、关怀本地的公园运营商和内容供应商跃上舞台。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