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怎么卖起了盒饭?

来源:联商专栏 周半仙

2025-06-16 11:30

海底捞这一布局,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与战略转型的深度实践。

出品/联商专栏

作者/周半仙

编辑/吴忧

近两年,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火锅赛道品类不断创新,快餐领域也在努力实现场景突围,各大品牌均致力于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近期,海底捞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的消息备受关注,从套餐中3款热菜、3款凉菜搭配主食水果的丰富配置,到12:00-15:00的精准时段供应,再到“浪费罚款”的约束机制,每个细节都体现出海底捞对午餐市场的深入思考。

事实上,自2022年郑州门店试水15元盒饭,2023年餐车冒菜业务落地,直至今年4月一人食小锅化改革,海底捞在“午餐经济”方面的布局已形成清晰脉络。这个以“服务至上”著称的火锅巨头,为何持续在打工人的午餐市场发力?

01

海底捞推出工作日自助餐

近日,有消费者注意到海底捞在部分门店推出单价22元的工作日自助午餐。该套餐包含3款热菜、3款凉菜、1款水果、2款饮料及2款主食:热菜为土豆丝、豆腐、金针菇炒鸡蛋;凉菜涵盖黄瓜醋粉、豆芽面筋、海带丝等。

从相关信息可见,供应时段为12:00-15:00,实行不限量供应但明确浪费约束机制——每浪费20克需加收20元。据了解,为保证每天菜品不重复,菜品实行轮番上新,其中还包含不少主食、饺子及水果。

对此,不少网友给出好评:“终于可以在海底捞实现午餐自由了”,更有粉丝表示“海底捞,你懂我”。

关于海底捞快餐化的尝试,今年已有类似动作。如今年4月份,海底捞针对一人食场景推出小锅化改革:其一,将传统大锅餐台改造为“共享吧台”,单桌可嵌入四小锅;其二,推出娃娃菜、水晶粉、腐竹海鲜卷等小份菜,单价4.9元至24元不等;其三,将服务时段设定为工作日11:00-21:00,主动避开周末及晚餐高峰。

事实上,海底捞布局打工人午餐市场早有迹可循。2022年3月,郑州海底捞凯旋广场店因疫情影响,针对周边上班族需求推出11-15元盒饭业务。该业务采用定制套餐模式,菜品包含西红柿炒鸡蛋、鸡翅、米饭、粥及橙子等,支持自提与配送服务。数据显示,该盒饭业务日均销量达300份(工作日),周末亦能达到百份规模,且接受5份以上外送订单。

2024年起,西安、郑州等城市的海底捞将盒饭、早餐及冒菜业务与餐车结合,推向街道场景。据小红书用户分享,部分门店外摆放印有“海底捞盒饭冒菜”字样的餐车,15元一份的盒饭含两荤一素并配鸡腿,吸引大量周边消费者。

同期,海底捞联合饿了么推出“下饭火锅菜”系列,采用“5荤6素”科学配比,上线冒菜、滑牛午餐肉冒菜、豆花冒菜等10款“冒菜+饭”组合套餐。该系列提供干拌与烫菜两种形式,汤菜含牛油麻辣、番茄两种锅底,干拌款配套干碟、蘸料及饮料酒水选项。

02

海底捞为何执着深耕“午餐经济”?

这个曾以“服务至上”立足的火锅巨头,为何持续押注打工人的午餐盘?其背后折射出餐饮行业怎样的生存逻辑?

一方面,填补写字楼周边“快餐真空带”,与传统火锅的晚餐社交场景形成互补。

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长承压,为强化抗风险能力,消费者行为日趋理性,决策逻辑向保守化倾斜。在此背景下,消费决策模式发生结构性转变:渠道选择更侧重性价比,产品偏好从“品牌溢价驱动”转向“价格敏感导向”,社交属性同步弱化——聚餐频次显著下降,单人用餐场景占比持续攀升。

这种市场变革催生出鲜明的两极格局:高端餐饮及强社交属性业态需求持续疲软,而高性价比快餐品类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消费多元化趋势推动下,“午餐经济”成为行业新增长点。美团2025年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火锅品类午市订单占比达45%,客单价稳定在68元区间,核心客群聚焦“快捷高效、经济实惠、去社交化”的用餐需求。

午市消费市场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作为日常高频消费场景,构成职场人群基础生活刚需;超半数消费者形成每周5次以上的稳定午餐消费习惯;主流消费预算集中于15-30元价格带。

面对午餐经济的战略机遇,火锅品牌加速布局这一高频赛道。以海底捞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系统化策略抢占市场先机:

其一,以极致性价比切入赛道,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及11-15元定制盒饭,通过“标准化品控+不限量供应”直击职场人群“饱腹、实惠、安心”的核心诉求;

其二,推进场景重构创新,通过“共享吧台”小锅化改造与一人食套餐设计,突破传统火锅“多人聚餐”的场景局限,单桌服务效率提升3倍;

其三,实施品类转化策略,开发“冒菜+主食”、“火锅菜拌饭”等组合产品,将火锅食材体系转化为适配午餐场景的“下饭形态”,兼顾口味记忆点与食用便捷性;

其四,精准卡位时段空白,聚焦12:00-15:00午市黄金时段,填补写字楼周边高性价比餐饮供给缺口,与晚餐社交场景形成差异化互补,构建品牌第二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海底捞将火锅业务的人力、供应链及食材优势复用于午餐业务,实现存量优势向增量潜力的转化。

传统火锅业态中,海底捞午市上座率普遍不足40%,但门店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仍需全额承担。核心客群消费时段集中于晚餐,早市、午市及部分晚市时段的空间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

为平摊非高峰时段的成本压力,海底捞通过午餐业务构建三重资源复用体系:

其一,物理空间复用:将晚餐时段的火锅餐桌改造为午市“共享吧台”,单桌服务效率提升3倍,充分激活闲置座位资源;

其二,人力资源复用:调配午市空闲的后厨团队投入盒饭生产,通过岗位动态调度提升人效,降低人力成本分摊压力;

其三,供应链资源复用:将火锅食材(如金针菇、土豆等)直接用于快餐制作,依托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体系,采购成本降低15%以上。

这种“闲时创收”模式,既通过午餐业务提升非高峰时段营收,又借助资源复用机制平摊整体经营成本,实现门店坪效与人效的协同优化。

最后,核心在于打破千店一面的困局,探索门店的个性化增长路径。对海底捞而言,当前最突出的痛点在于全部门店与产品体系趋于同质化,这种同质化致使门店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显著衰减。因此,海底捞近年来始终在探寻门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正如张勇所总结:连锁餐饮的过去在于标准化运营,而未来必须将个性化布局纳入战略规划,以此抢占新客群的核心市场。

基于此,海底捞通过门店放权机制,将决策权下沉至区域负责人层级,使其能够依托资源整合能力,充分调配人力、食材与市场实验数据等要素,结合当地市场特征挖掘区域差异,构建适配本地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门店模型。

在此进程中,“单店试点、单点突破,验证地域化门店模式的全国复制可行性”成为关键路径。在此背景下,众多门店开启火锅快餐化模式探索:一方面进行业态创新,推动火锅快餐化转型,打破传统火锅的社交属性,向一人食场景延伸,以覆盖更广泛的快餐需求;另一方面引入盒饭、餐车及自助快餐等经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式,深度覆盖周边白领群体的午餐消费场景。

可以说,海底捞这一系列快餐化尝试,既是其探索门店个性化发展、挖掘区域差异、精研在地化菜谱的具体实践,也是权力下放后推动个性化门店建设的必然衍生成果。

写在最后

在餐饮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海底捞围绕“午餐经济”的系列布局,实则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与战略转型的深度实践。

面对消费需求向高性价比、去社交化的转变,海底捞通过极致性价比产品、场景创新、品类转化及时段精准卡位,成功填补写字楼快餐市场空白,为企业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依托资源复用体系,有效盘活闲置产能,实现成本优化与人效提升的双重目标。而在个性化发展层面,其以午餐业务为试验田,通过放权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探索,打破同质化困局,为连锁餐饮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标准化与个性化协同的新路径。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展现出海底捞强大的战略调整能力,更为行业应对市场变革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