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职业餐饮网
作者/张铎
“闷声赚麻了”“又甩出王炸业绩”——萨莉亚第三财季财报发布后,自媒体再次陷入狂欢。
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这家主打平价意式料理的连锁餐厅录得销售额同比增长15.4%,归母净利润上涨逾50%,达到77亿日元,被视作逆势增长的范本。
但萨莉亚在中国市场,同店销售持续疲软,营业利润普遍下滑超10%,广州门店涨价更登上热搜。在整体餐饮消费趋冷的大背景下,萨莉亚也没能独善其身。
即便如此,它仍在坚定押注中国市场——门店加速下沉、自建供应链体系、持续扩张城市版图。
01
业绩下滑,萨莉亚中国也不能免俗
2025财年前三季度(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萨莉亚交出了一份亮眼财报:合并销售额达到1883亿日元,同比增长15.4%;归母净利润上涨超过50%,达到77.8亿日元,远超市场预期。
日本本土的复苏尤其显著。既存门店销售额增长18%,客流增加16%,客单价小幅提升2%。尽管大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但凭借营业额增长,公司成功对冲了成本压力。
不过,这份财报中最吸引眼球的“净利润暴涨”,其实并非来自门店日常经营。同期营业利润仅增长5.4%,而归母净利润却猛增26亿日元。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出售固定资产带来了约5.78亿日元的一次性收益;二是缴纳法人税较去年减少了16亿多日元。
换句话说,萨莉亚这季度的“赚麻了”,更多靠的是卖资产、少交税,而不是门店赚钱能力突然提升。
把视线拉回中国市场,2025财年前三季度,萨莉亚在上海、广州、北京三地的销售额分别增长5.8%、11.8%、4.7%。
看起来还不错,但主要依靠新开门店拉动:这三地的门店数量分别净增36家、42家和11家,增幅达到22%、24%和16.9%。
卖得多,是因为店开得多——但钱却没有多赚。
这三个地区的营业利润全部下滑:上海下降16.9%,广州下降15.9%,北京下降15.6%。
与此同时,同店表现也在持续走弱。从2024财年第四季度(即2024年6月–8月)三地既存门店的销售额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到目前仍未恢复。

虽然2025财年第四季度(2025年6月至8月)尚未结束,但财报中披露的快报数据仍呈下滑趋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暖信号。
尽管“极致性价比”被认为是当前最有韧性的消费方向之一,但在整个餐饮行业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连萨莉亚也未能幸免。
过去几年,萨莉亚一度被视为“逆周期经营”的样板,在中文世界甚至被赋予某种“神话”色彩。
但真实情况是,它的性价比并非“金身不破”——面对客流下滑、价格敏感、门店效率下探等问题,它同样要面对现实。
02
萨莉亚仍坚定看好中国市场
虽然在业绩层面承压,萨莉亚却并没有踩下“刹车键”,反而在持续加码中国市场:计划全国布局1000家门店,构建本地供应体系。
今年以来,它已陆续进入肇庆、湛江、清远、江阴、余姚、绍兴等低线城市,不断向空白市场渗透;同时宣布将在武汉设立子公司,统筹华中区域的门店运营。
尽管短期并不轻松,萨莉亚的中国战略并未转向保守,而是选择持续下注。
1、利润率支撑信心
萨莉亚之所以有信心继续扩张,背后支撑来自于中国市场依然可观的单店盈利能力。
尽管门店效率承压、客流波动,但在一线核心城市,萨莉亚的经营利润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上海 18.02%,广州 13.86%,北京 12.07%。
相比之下,日本本土门店利润率仅为1.3%。换句话说,即便“日子不好过”,在中国开店仍然是有得赚的。
2、价格策略仍具备弹性
支撑利润的另一大要素,是价格策略的灵活度。
在日本,萨莉亚涨价难度极高;但在中国,它一直以“温和”的方式推进价格调整,节奏缓慢、不动声色,直到近两年才逐渐被用户感知。
例如,2024年7月,广州地区的多款餐品涨价1至2元,引发热搜讨论。其中,牛肝菌鸡肉芝士焗饭两年内已从18元涨至21元。
在维持用户“性价比”心智前提下,萨莉亚悄悄拉高了客单,稳住了利润。达成兼顾成本变化与用户接受度之间的微妙平衡。
3、模型仍有优化空间
在运营体系上,萨莉亚中国和日本本部“极致模型”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在日本,萨莉亚依靠中央厨房集中加工、门店简化操作,从而形成规模化成本优势;1家工厂覆盖2000家门店。
而在中国,这一模式水土不服:城市分散、物流成本高,加上交通、限行现实限制,即使有工厂,也难以实现全国统一高效供给。
萨莉亚在中国更多依赖外部供应商按标准供货。为降低风险、保障标准,通常采用“原料拆分采购、门店再组装”的方式,提升了出品复杂度,也增加了门店端的运营压力。
即将于2026年投产的广州新工厂,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
萨莉亚CEO曾公开表示,该工厂是专为“千店战略”而设,目标是提升从工厂到门店的整体生产效率。
4、组织协同等待释放
除了供应链端的调整,萨莉亚在组织架构上的变动,也释放出更明确的“深耕中国”信号。
7月起,公司董事兼执行董事、海外事业本部长长冈伸将兼任中国总公司总经理,负责统筹全国业务。随着这一任命落地,萨莉亚在广东设立中国总部的计划也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人事调整,而是一个明确的管理动作:由总部高层直接下场,推动从“区域独立运营”向“全国协同管理”转型。
提升效率、打通资源、加速知识沉淀——让全国的运营经验真正实现流动和共享。

03
从混乱中练出来的极致运营
萨莉亚的真正底牌
尽管萨莉亚如今在中国市场也面临业绩压力,但这种起伏波动在大环境下谈不上异常,更不是失败信号。
在中国餐饮告别粗放增长、迈向精细化运营的过程中,萨莉亚仍然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
《萨莉亚经营术:年客流量2亿人次的奥秘》近日被引进出版。米村拌饭创始人周强在推荐序中写道:在所有餐饮品牌中,萨莉亚对米村拌饭的影响“可谓最大之一”。
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发现,今天看似成熟、高效的萨莉亚,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这些能力。
在书中,作者、萨莉亚前任CEO堀埜一成回忆:他刚进入公司时,看到的是一片被增长掩盖的混乱——
门店没有清晰的财务核算,标准流程形同虚设,技术传承靠“看着师傅做”,定价体系全靠拍脑袋。
堀埜当时的判断是:“除了理念,其他全都要换。”而这场改造,整整做了十年,才勉强接近他理想的样子。
萨莉亚当年的内部状况,可能比今天许多正经历转型阵痛的中国餐饮品牌还要糟糕。
它如今在日本本部所展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无数次试错、反复修正、持续磨合,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这些看似混沌的阶段,恰恰是系统生长的起点。对于今天仍在摸索路径的中国餐饮人而言,同样如此。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没有哪家餐饮品牌真的轻松,萨莉亚也一样,正在经历自己的波动和阵痛。
真正值得参考的,不是萨莉亚日本本部的“极致模型”,而是它如何在困境中打碎系统、重新搭建。一步步把混乱磨成秩序,从泥泞走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