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编辑/吴忧
导语:即时零售已然成为零售行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正深刻改变着传统零售的格局。数据显示,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有望突破2万亿大关。当下,阿里、京东、美团三大巨头在即时零售赛道的火拼愈演愈烈,京东作为后来者要虎口夺食,阿里依托饿了么志在拓展出更大的电商市场,美团则要守住自己的“江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将是最终赢家?面对即时零售的浪潮,传统零售将如何应对?对整个零售行业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当京东携“0佣金”利剑高调杀入,当美团以“闪购”筑起防线,当阿里祭出“百亿补贴”杀器,2025年的外卖江湖早已不是两强对垒的旧剧本。
这场被称作“三国杀”的混战,从刘强东亲自送餐的仪式感开局,到“满18减18”“0元购”的贴身肉搏,战火从平台烧向商家,从骑手蔓延至消费者——餐饮协会的“喊停”声浪中,藏着多少商家“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无奈?骑手日均12小时的奔波里,藏着多少平台流量狂欢下的生存压力?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裹挟着资本、争议与生存焦虑的外卖大战:当补贴泡沫渐次破裂,谁在裸泳?当“低价”成了唯一武器,餐饮行业的明天又在哪里?
外卖大战爆发“三国杀”
2025年2月,京东以“0佣金+品质外卖”策略高调进军外卖市场。为彰显对外卖业务的重视,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参与配送服务。此后,京东进一步加大布局力度:一方面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扩充骑手队伍以提升配送能力;另一方面推出2025年5月前入驻全年0佣金、后续佣金仅5%的优惠政策,吸引餐饮商家入驻,快速扩大平台商家规模。
面对京东的强势攻势,美团迅速调整战略。3月1日,美团宣布为全国骑手缴纳社保,提升骑手权益保障以稳固团队;4月17日,美团发布即时零售平台“美团闪购”,与京东外卖直接竞争,强化在即时零售领域的优势地位。
见外卖市场利润可观,阿里旗下的饿了么也加入战局,启动“饿了么百亿补贴”计划,推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与此同时,淘宝涉足即时零售业务,将旗下“小时达”更名为“淘宝闪购”,并与饿了么深度整合,共同启动百亿补贴大战,推出“免单狂欢”等促销活动。至此,外卖市场正式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三大平台各展所长,竞争愈发激烈。
6月30日,“战况”再度升级。阿里确立淘宝闪购百日增长计划,核心策略为每周六冲单,内部命名为“淮海战役”,期望复制历史战役以少胜多、歼灭对手主力,进而决定外卖市场走向。进入7月,补贴力度持续加大,“满18减18”“0元购”等超低价促销活动频出,将市场竞争推向高潮。消费者在各大平台集中消费,商家订单量暴增却陷入利润困境;骑手在高强度配送任务下工作压力加剧。
面对外卖大战引发的诸多乱象,各地餐饮协会纷纷发声。7月15日,中国烹饪协会率先发文指出,平台高额补贴导致外卖价格低于堂食,严重挤压堂食业务空间,餐饮企业陷入"有订单无利润"的艰难处境,呼吁平台规范补贴行为,明确合法性边界,保障餐饮企业合理利润空间。
同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倡议书》,要求平台停止凭借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严禁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方式变相迫使商家参与活动补贴,维护商家自主经营权利。
在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带动下,各地饭店和烹饪协会积极响应,抵制“恶性补贴”。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明确指出,“内卷式”竞争已引发餐饮行业系统性风险,形成平台、商户、消费者多方受损的困局;陕西省饭店协会倡议抵制内卷式价格竞争,反对平台强制商家参与、转嫁成本及提出排他性要求,保障商户自主决策权;洛阳、大连、青岛、云南、大同等地的餐饮行业协会也发布类似倡议书,呼吁三大平台停止非理性补贴,建立合理定价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在这场倡议浪潮中,连锁品牌创始人也加入呼吁行列。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示,“这种不惜代价、掠夺式的扩张,正严重破坏整个餐饮生态的根基”;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认为,“实体餐饮里的一些小商家受到了消极影响”。小商家在这场补贴大战中利润被严重压缩,既要承担平台补贴的部分成本,又面临头部商家凭借补贴和流量优势的挤压,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餐饮行业生态遭受极大冲击。
被流量裹挟的商家们
今年7月,外卖大战被推向一个高潮,数据显示,7月5日美团即时零售单日订单量达1.2亿单,打破中国外卖史纪录;7月14日,淘宝闪购与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京东外卖日订单量也已突破2500万单。众多连锁品牌看似在外卖平台的助推下风光无限,瑞幸、库迪、蜜雪冰城等成为京东外卖首批销量破亿的品牌,霸王茶姬、古茗等超10个品牌销量破千万。然而,繁荣表象之下,却是“甜蜜的陷阱”,不少餐饮企业陷入“增收不盈利”的困境。
茶咖连锁商家作为补贴重点对象,陷入高频消费“甜蜜陷阱”。京东、美团、饿了么通过“满减叠加”、“0元购”等手段,将茶咖品类客单价压至成本线以下。《中国餐饮供应链白皮书》显示,补贴期间茶咖品类外卖订单量虽猛增,但平均毛利率从补贴前的62%降至37%,部分商家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与此同时,中小餐饮商家在利润亏损中挣扎。36氪报道,米粉店老板娘徐婷扣完成本后利润微薄;看看新闻指出,上海长寿路TP人人咖啡每10个外卖单中有1单倒贴钱;财联社披露,江苏某商场负一楼炸串店因承担红包补贴导致利润大幅缩水。中小餐饮商家资金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平台补贴大战冲击,成为主要受损群体。
餐饮企业之所以陷入“增收不盈利”的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补贴机制极不合理,平台仅承担一小部分补贴,大部分重担都压在商家肩头。以李先生经营的店铺为例,平台标称10元补贴,实际只出3元,商户却要倒贴7元;在“满18减18”活动里,平台仅分担3-5元,剩下13-15元都由商家承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外卖大战调研了33家商家,涉及超市、便利店、餐饮企业。协会发现,商家所承担比例不尽相同,多数为30%-70%,少数承担补贴份额超过70%。
其次,流量的突发性激增严重扰乱了门店正常的运营节奏。面对突如其来的“促销活动”与“无序竞争”,许多餐厅难以招架。江苏炸串店就因流量骤增,运营节奏大乱;一些奶茶店因“零元免单”订单大量涌入,系统不堪重负而崩溃,只能被迫闭店;咖啡店单量暴增,员工工作量剧增,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米线店老板虽外卖单量暴涨十倍,可扣除各项费用后利润微薄,给员工发完红包几乎无盈余。
最后,外卖大战使得不少以堂食为主的商户主流客群向线上转移,堂食盈利急剧减少,盈利场景本末倒置。对众多中小商家而言,线下本是主要盈利场景,而“外卖大战”凭借“低价补贴”将线下客群消费习惯引至线上,致使不少依赖堂食的餐厅今年堂食流量大幅下滑。
九派新闻报道,在餐饮行业从业十年的李先生表示,往年7、8月是线下堂食流量高峰期,堂食和外卖流量占比为7:3,今年却截然相反,外卖流量占比达70%。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在接受虎嗅商业记者采访时直言,“一些以前主打堂食的小商家,曾经堂食和外卖比是3:1、4:1,结果现在堂食外卖比变为了1:7”。所以,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外卖大战”扰乱了传统商业模式,堂食模式失效,线上模式又严重依赖低价补贴,致使越来越多商户陷入“低价-降质-流失顾客-更低价”的恶性循环。
外卖大战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当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家平台单日补贴总额突破15亿元,当消费者用1元买到原价18元的奶茶,当骑手日均工作时长飙升至12小时,这场资本游戏的参与者们正陷入“多输困局”。
一、平台视角,烧钱竞争难掩长期隐忧。当前外卖行业陷入资本驱动的烧钱竞争循环。自2025年2月京东以“0佣金+品质外卖”战略强势入局后,4月进一步加码补贴,美团、阿里被迫跟进,引发全行业恶性竞争。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消极,三大平台股价持续下跌:美团股价从4月启动当日的143.5港元震荡下跌至7月11日的120.0港元,京东股价从143.1港元跌至123.3港元,阿里巴巴股价从120.9港元跌破105.1港元,三家市值合计蒸发近千亿港元。
高盛集团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京东、阿里在外卖补贴中消耗超250亿元人民币,单月峰值投入达百亿级。尽管短期订单量激增(如美团单日订单突破1.5亿单),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泡沫式增长”。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以宿迁为例指出,当地即时零售订单在补贴刺激下两个月增长4倍,但堂食面18元/份与外卖面6元/份的巨大价差严重扭曲市场供需关系,难以形成可持续需求。
二、商家视角,深陷运营压力与补贴依赖恶性循环。多地商家反映,订单量远超门店和配送能力承载极限,导致大面积延迟甚至无法履约。社交媒体上大量用户反馈骑手取餐困难、催单无效等问题,部分订单配送费甚至高于顾客实付餐费,暴露平台补贴分配机制失衡。这种恶性补贴使商家陷入“参与则增利不增收,不参与则订单暴跌”的囚徒困境。《齐鲁晚报》报道,济南世茂广场沪上阿姨店因美团“0元喝咖啡”活动,4名店员制作近3000杯饮品,扣除补贴及成本后单杯利润不足1元;江苏某炸串店需承担30%-70%的红包补贴,利润大幅缩水。
三、消费视角,低价背后的品质危机频发。尽管消费者短期享受价格优惠,但产品质量下降与配送延迟问题日益凸显。北京、上海等地12315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7月餐饮投诉同比上升27%,其中“实物与宣传不符”占比达39%;中国消费者协会同期调查报告指出,69%用户认为补贴存在价格套路,41%消费者担忧产品质量因补贴缩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商家被迫压缩成本:部分商户承担的补贴比例高达30%-70%,单笔订单利润率普遍下降10%-30%,甚至出现“堂食18元/份、外卖6元/份”的价格扭曲。
四、骑手视角,强度与风险同步攀升。骑手工作强度与危险系数同步激增。据媒体披露,京东外卖要求骑手平均20分钟内完成配送(比美团、饿了么少约10分钟),导致交通事故风险显著上升。平台补贴大战期间,骑手日均工作时长飙升至12小时,超时罚款风险加剧。
面对行业乱象,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监管信号释放后,平台虽缩减“0元购”等极端补贴,但隐性竞争仍存,大额补贴仍在,许多消费者依旧在疯狂“薅羊毛”。平台冲单也在继续。7月28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宣布,连续两个周末日订单超过9000万。
在笔者看来,行业未来需实现三大转型:一是从规模优先转向效率优先,例如京东推出“双百计划”,投入超百亿扶持品质商家,已有近200个品牌销量破百万,瑞幸、蜜雪冰城等成为首批破亿品牌;二是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平衡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利益,如美团试点“付费会员+梯度优惠”模式,探索可持续增长路径;三是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当下,美团搞了“浣熊食堂”,京东推出“七鲜小厨”,均在表明向更高“品质”迈进。
只有在规范、有序、合法的竞争环境中,才能实现“优质服务—合理利润—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场资本游戏的参与者们需清醒认识到: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非透支价值。
写在最后
外卖市场这场“三国杀”,在资本的推动下愈演愈烈,虽在短期内带来了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消费者的短暂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却对餐饮行业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让平台、商家、消费者和骑手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
好在监管部门及时介入,约谈平台要求规范经营,各地餐饮协会也纷纷发声抵制“恶性补贴”,为行业发展“降温”,让这场无序竞争有望回归理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