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摧毁商业人的分析能力

来源:Mall先生 晓虎

2025-07-23 09:25

当分析不再需要动脑,判断也就没了意义。

出品/Mall先生

撰文/晓虎

最近,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样的段子:

“某宠物IP快闪三天引爆商圈流量,同比增长340%。”

“通过将‘艺术资产证券化’,使其在EBITDA利润率(28%)低于恒隆广场(32%)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资本市场更高的PE估值(18倍vs行业平均12倍)。”

“引入定制化健康餐生产线,后厨变身为可视化食品工坊,单平米产出超传统餐饮2.3倍……”

听上去颇有sense,内容既专业又新颖,逻辑也说得通。甚至让你忍不住想转发到群里、贴进方案、抄到自己的PPT里。

直到你去查一下,发现:案例根本不存在,品牌没这场活动,项目甚至还没开业。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的来源,越来越多指向一个名字:AI。

它们确实是优秀的写手,写东西又快又顺,还带着点特别的毒舌,但最大的问题是,它太能编了。而我们,正在用“看起来专业”的胡说八道,替代原本该自己完成的思考过程。

AI爱编故事,而我们也很爱听

包括DeepSeek这样的顶级AI大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不给它数据,它就给你想象。

而且想得有模有样,仿佛它真的去过你说的商场采访过几家商户、还亲自参与了筹备过程。

我曾经试过让它“写一篇关于新商业发展案例解读”,它能一本正经地给你整出:

成都Regular源野的混凝土穹顶下,王予舒正在给新入驻的面包店主演示如何调整照明角度。这位39岁的主理人三年前辞去某地产集团设计总监职务,将废弃人防工程改造成城市青年的精神栖息地。

当施工队建议封闭所有通风井时,她坚持保留17处天光通道;当资方要求引入连锁品牌提升租金,她为独立设计师预留了60%铺位。

2024年6月,这个地下空间斩获ULI全球卓越奖,日均客流量突破8000人次——这个数字,恰是地上三座传统购物中心的总和。

数据具体得惊人,场景生动得感人。问题是:这都是它现编的。

当我要求它复核,这些内容是否有权威来源时,它终于承认:尽管成都Regular源野真实存在,但无论是主理人姓名,还是具体运营细节,“均为虚构”。

但知错不等于能改,很快它给出了另一个版本:

成都Regular源野的混凝土穹顶下,OUTPUT团队正在调试新入驻的独立书店灯光。

这个由防空洞改造的地下空间,2022年开业即引发业界震动,入驻的UID Café将咖啡烘焙过程变成剧场式展演,植物研究所"荒石公园"用300种蕨类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2023年,这个非标商业体斩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日均客流量达到周边购物中心的1.8倍——在实体商业集体焦虑的当下,这个数据如同暗夜灯塔。

如果不是我真的认识OUTPUT团队,如果不是我真的去过Regular和旁边的世豪广场,也许我就相信了。

可怕的是,假如把这些姓名换成“某团队”,把“8000人”的绝对值换成“XX倍”,甚至把Regular改成“成都某项目”,不做一番检索,我也不确定能否分辨出真假。

而一旦发布,这类内容由于读着顺畅、案例抓人,还特别“有洞察力”,很容易迅速在行业里被转发、借用、甚至写进方案。

你可能会说,这种内容也不过就是“参考阅读”嘛,真没人拿它当真。

可惜,我们这个行业的“二手认知”系统,本身就很脆弱。

不少招商、运营、企划从业者,确实会直接从这类内容中提炼方法论,甚至在头脑风暴会上说:“最近看到个案例挺好的,咱们也可以做一版。”

传的人多了,这个假的案例就成了真的现象。然后他们又被当做真实素材被喂给AI,最终循环成为“行业教科书”。

一个假案例,怎么一步步变成“行业真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我们来还原一下这个链条:

某个公众号不知道用哪个大模型生成了一篇“看起来有逻辑”的案例分析,里面提到“某港资房企的改造案例”——

内容传播开来,被多家商管公司或者顾问团队,引用到各自的研究报告或者改造策略文档中;

某公司领导在复盘会时引用了这个数字,提出要求“行业对标”;

其他项目在没有充分溯源的的前提下,开始套用这一案例做内容复制……

到最后,没有人知道,这个案例从一开始就是编的。一个假案例,就这样成为了行业的新规律。

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而正在悄悄流行:

研策在写方案前,不去调研了,先去让AI出一版“案例示意”;

招商在说服品牌时,引用的Benchmark数据,是AI拼接的“组合拳”;

推广在讨论“趋势”时,开口闭口就是“最近看某某文章说XX项目这么做了”……

真真假假混在一起,最终大家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们不是说内容不能想象,但想象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认知结构之上。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用AI输出的内容在“替代”结构,而不是“辅助”结构。

而事实上呢,无论是deepseek、kimi、文心一言,还是chatGPT,它们都叫做“语言模型”。顾名思义,它们的作品,是按照“语言”逻辑来造事,而不是按商业逻辑做判断。

它们的内容,是一段只在语言世界成立的“成功文字”。

不是AI摧毁了你,是你自己放弃了动脑

在商业地产这个行业,分析力的来源本该很朴素:

你得跑项目,看现场人流在哪聚、在哪散;

你得做访谈,听听品牌真实的经营难点;

你得观察数据,看什么活动让人来,什么活动让人买单;

你得跟着项目成长,从开业到稳定,从火爆到平淡,再到更新。

这过程漫长、重复、甚至有些乏味。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真正的判断体系才会在你心中逐步成型。

可现在,大家越来越习惯从AI里“抠结论”,从生成的文章中“抄逻辑”。

写一篇商圈洞察?让模型说下主力客群和三公里竞品。

做一场快闪策划?让模型推荐3个成功案例。

撰写策略推演?让模型帮你补出品牌发展风向。

效率确实上去了,问题是:你还剩下什么?

商业判断力,不是从“写得像”的东西中获得的,而是从无数次看走眼、看懂之后的反思中获得的。

如果把这些全部都交给AI的一键生成,久而久之,你不仅不会判断什么是假的,更会失去对真实的敏感,对行业的敬畏。

直到有一天,你真的按照AI的方式去做了,或许就像马保国上擂台——说起来头头是道,结果被现实打回原形。

真正的商业洞察,必须亲自下场

我们从来不反对使用AI。

相反,我们欢迎它,它确实能做很多你不愿做的事:

它可以帮你整理复杂信息、比对竞品;

它可以帮你生成第一版内容、搭起结构;

它可以帮你提升汇报效率、润色表达……

我们甚至早在半年前就专门写了一篇攻略:《Deepseek,能如何帮助商场推广部?》

但它不能替你做的是:

去调研的项目车库转三圈,看看外地牌照有多少;

和品牌方聊三轮价格,看他们到底关注商务条件还是项目调性;

把水泼在地上,数一下保洁需要多久时间能够到位并处理完毕;

与消费者共处一个空间,听他们怎么抱怨和点赞……

这些东西,才是你判断力的来源。

别忘了:AI再聪明,它也没去你项目看过人流动线、它没和品牌方争论过选址标准、它没在开业前一个月每天待到凌晨做测试……

它更没法体会:你昨天刚被老板质疑 KPI 时,内心有多想砸电脑……

这些,AI永远不懂。

而你,也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真接触”,才会拥有不被AI动摇的“经验感知”,和不会被AI替代的“实操能力”。

结语

商业地产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内容过剩,判断稀缺”的时代。

每天都有大量新内容流通——看似专业、逻辑通顺、词句漂亮、案例特别;但它们未必经过查证,更未必来自真实发生的场景。

当所有人都开始用AI生成内容、用AI组织话术、用AI造出一个又一个“热案例”时,我们作为一家小小的自媒体,阻挡不了这些变化的发生,但我们还是想提醒一句,下一次看到一篇醍醐灌顶的商业洞察时,起码问一句“这是真的假的?”

别让AI带走你思考的权利。

不是它太强,是你太懒。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