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速600%的草根爆款,能接棒湘菜吗?

来源:有哥供应链

2025-08-06 13:40

从江西的小炒到全国的小炒。

出品/有哥供应链

从“浙江特产”到全国风口,2024年江西小炒以“现象级增长”刷屏餐饮圈:全国门店增长率超600%,长三角地区门店破万,从业人员超5万。

从“江西小炒是特产”的热梗,到“打工人午餐救星”的标签,再到“鲜辣锅气”和“20元吃饱、50元吃好”的性价比,足以证明江浙沪餐饮市场“隐形冠军”的实力。

当前市场已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品牌:小江溪以105家门店领跑,蓝边碗(60+家)、田耕记(55+家)、辣掌佬(29+家)紧随其后,但尚未出现像湘菜赛道“兰湘子”“费大厨”这样的千店级全国性品牌,呈现“有品类无巨头”的格局。

1.

火爆逻辑:

踩中餐饮消费的“黄金三角”

江西小炒的爆发,本质是精准契合了当下餐饮消费的三大需求:

1.鲜辣下饭的品类基因 

猛火爆炒、锅气十足的现炒模式,天然适配工作餐、朋友小聚等高频场景。口味上,“鲜辣醇厚、辣而不燥”的味觉特征成功区别于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香辣,形成了独特的味觉辨识度。

且相比预制菜的标准化口感,江西小炒的“现点现做”“老板吃啥我吃啥”的透明体验,能提供更强的味觉刺激和情绪价值——有消费者评价其“比外卖新鲜,比食堂有烟火气”。 

2.极致性价比

“20元吃饱、50元吃好”的定价策略,完美覆盖“吃饱吃好”的大众需求。有哥餐链数据显示,蓝边碗人均52元、赣乡野50元、辣掌佬29元,均低于传统中餐的人均60+元,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更具竞争力。这种定价策略不仅降低消费决策门槛,还能通过高频复购积累客流。 

3.菜系融合,一店吃全国

江西小炒店菜单兼容性极强,提供上百道菜品,涵盖赣菜经典(藜蒿炒腊肉、小炒鱼)、川湘热门菜(毛血旺、辣椒炒肉)及不辣选项(糖醋排骨、西红柿炒蛋),川湘粤、东北菜应有尽有,这种灵活性既降低了区域口味适应风险,也提高了客群覆盖面和复购率。

图片来自小红书

2.

入局优势:

轻资产易复制+流量红利

先天的爆火基因,搭配接地气的商业模式及泼天的流量,成为江西小炒快速起飞的势能。

轻资产与高坪效基因

江西小炒天然具备社区餐饮的优良基因,50-80㎡的小店模型,2-3人即可运营,投资门槛低至15-25万元。某品牌开在无锡的门店通过“早餐+午晚餐+夜宵”全时段经营,日营业额可达万元以上,月流水突破35万元。这种小店模式在社区、商圈、园区等多种场景均具高度适配性,大幅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扩张速度。

文化势能带来的流量红利

2024年江西文旅爆发式增长(外省游客占比全国第六),滕王阁、景德镇、婺源等IP带动“挑战江西辣”成为打卡标配。黄渤在景德镇赞叹“这辈子最好吃的辣椒炒肉”的明星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品类认知。社交媒体上“江西辣VS湖南辣”等话题持续引发讨论,单月曝光量超亿次。

长期被低估的赣菜,借助江西整体文化崛起(陶瓷文化、红色IP)实现价值重构。在外江西人通过社交媒体积极传播家乡味道,形成情感共鸣,评论互动中全国IP占比超60%。政府层面,《打造赣菜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出和“江西小炒“统一标识的发布,为品类发展提供了政策背书。

3.

品类限制:

火爆背后的经营挑战

尽管增长迅猛,江西小炒仍面临诸多行业共性问题,这些短板可能制约其从“区域爆款“向“全国品类“升级。

1.品牌分散,缺乏头部引领 

目前市场以夫妻店、小连锁为主,代表性品牌门店数集中在50-100家,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类认知。对比湘菜赛道(兰湘子超1000家、费大厨超500家),江西小炒因为火爆时间短,缺乏能制定行业标准、输出品类价值的头部品牌,导致消费者认知停留在“街边小炒”,下一阶段需要集中发力。

2.招牌模糊,同质化严重 

多数门店依赖“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等川湘菜引流,代表江西特色的黄豆焖鸡爪、藜蒿炒腊肉、莲花血鸭等未被深挖,导致消费者难以形成“吃江西小炒必点XX菜”的心智,品牌辨识度弱。

3.供应链与标准化难题  

江西小炒的独特风味高度依赖余干辣椒、鄱阳湖藜蒿、赣南腊肉等地理标志产品,这些食材在外地难以规模化种植或运输,导致口味“失真“风险。例如余干辣椒在江浙地区种植后辣度下降明显,直接影响辣椒炒肉等核心菜品品质。冷链运输虽能部分解决供应问题,但成本上升会挤压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现炒模式高度依赖厨师手艺,不仅人力成本高(占比超30%,高于快餐行业均值),还导致口味波动大——同一道菜在不同门店甚至不同时段口感差异明显。 

4.效率瓶颈制约扩张

猛火爆炒的现做模式,单店产能有限(高峰时段翻台率多在3-4次,低于快餐的5-6次)。若盲目扩店,易因出餐慢、服务跟不上导致口碑下滑,这也是多数品牌现阶段难以突破100家门店的核心原因。

4.

复制湘菜拓张密码

布局江西小炒未来

说了那么多,江西小炒适合入局吗?答案是肯定的。老表们已经在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湘菜中也有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

1.培育头部品牌,输出品类标准 

参考湘菜“区域深耕→全国扩张“的路径,通过“轻模型+高标准化”加速拓店。例如:控制单店面积在120-150㎡(平效最高),采用明档厨房提升体验,通过“招牌菜+引流款”组合(如田耕记主打“小炒黄牛肉”,搭配9.9元炒时蔬)提高客单价与复购。 

2.深挖地域特色,打造专属招牌  

学习费大厨“辣椒炒肉”的聚焦策略,用一道菜带火一个店,从江西本土饮食文化中提炼差异化产品,如黄豆焖鸡爪、三杯鸡、莲花血鸭等地域特色菜,通过“非遗技艺”“产地直供”讲故事,打造门店必点菜; 

3.标准化&去厨师化,提效率 

食材标准化:与产地合作建立直采基地(如余干辣椒专属种植区),通过净菜加工、预制调料包(如小炒汁、辣卤料)降低门店操作难度,也可以选择源头工厂的成熟方案,江西小炒部分原材料与湘菜重合(辣椒、猪肉、时蔬等),可以借用湘菜供应链。  

技术替代:引入智能炒菜机器人(一些江西菜品牌已经投入实践),搭配预制调料包(如小炒汁),降低人力成本;通过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将出餐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8分钟。

5.

未来3-5年

品类将迎来“冰火分化”

江西小炒正处于爆发期向品牌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未来3-5年赛道会逐步走向成熟。

1.头部品牌崛起,市场集中度提升  

热度延续但增速放缓,市场呈现“百家争鸣”格局,预计3年内将出现1-2家千店级江西小炒品牌,同质化竞争加剧将引发首轮洗牌,通过资本助力和标准化体系,推动品类从“街边摊”向“商场店”升级,类似当年“沙县小吃”“袁记云饺”的进化路线。

2.区域深耕与全国扩张并行  

江浙沪仍是核心市场,但随着供应链成熟,品牌将向华南(广东)、华中(湖南、湖北)渗透——这些区域饮食文化相近,且有大量江西籍务工人群,易形成初始客流。 

3.细分赛道涌现  

可能分化出“快餐化小炒”(如辣掌佬,人均30元内,主打一人食)和“品质化正餐”(如蓝边碗,人均52元左右,侧重聚餐场景)两类模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4.竞争焦点转向“供应链+品牌力”  

未来3-5年,赛道竞争升维,头部品牌通过自建供应链(如五口灶2000㎡中央厨房)构建壁垒,具备自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如门店收银、库存系统)、品牌营销能力的玩家将占据主导地位。

结语:

从“草根爆款”到“餐饮新势力”,江西小炒的下一步,或许就是当年湘菜的“昨日重现”——靠招牌菜立认知,靠标准化扩规模,靠头部品牌带行业,最终实现从“江西的小炒”到“全国的小炒”的跨越。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