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遭遇“重大危机”,预制菜引爆行业焦虑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2025-09-12 21:07

没有预制菜、后厨全公开!西贝自证清白。

出品/职业餐饮网

作者/张铎

一句“恶心”,可能让一家餐饮企业多年积累和员工的骄傲毁于一旦。

一句“预制菜”,更可能让整个行业背上沉重的误解。

这两天,西贝贾国龙和罗永浩因为“预制菜”发起一场口水战,迅速登上热搜。

一边是罗永浩的犀利指控,一边是西贝的极限自证。舆论场上,对立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这场风波背后,真正的核心问题或许只有一个:食材的预处理,究竟算不算预制菜?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顾客认知的争议,更是一次对餐饮业信任与生存逻辑的拷问。

01

贾国龙回应“一切”

没有预制菜,一定会起诉

9月11日(昨天)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面对媒体,手举水单,情绪明显激动。

当西贝被罗永浩“全是预制菜”、“恶心”送上热搜时,他还在新疆喀什陪家人旅游。闻讯后,他连夜飞回北京,与团队彻夜复盘:究竟是菜品未按标准制作,还是服务出了问题?

最终的结论是——门店出品中规中矩,严格遵循工艺流程,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于是,贾国龙选择把回应搬到“事发地”。他站在罗永浩曾就餐的那间包间门口,面对职业餐饮网在内的媒体和镜头,做出了回应:

1、罗永浩造成商誉伤害,“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罗永浩说西贝恶心,这个词语真的非常伤人,特别是对于做餐饮的人来说。”贾国龙直言:“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他进一步解释,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范畴。正常的消费关系是:如果您觉得菜品不好吃,我们有“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您可以当场提出,我们的服务员会立刻为您退菜、换菜甚至免单,如果出餐超时,我们不仅要道歉,还会半价收费。但当前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消费维权的界限。

“我们不会选择与他对骂——我确实也骂不过他,他本就是擅长言辞的人,而我也根本不会那样说话。但是我们用法律武器,这个是一定的。”

2、“西贝的中央厨房只是负责预加工”,不是预制菜

贾国龙特别强调,西贝的中央厨房只是负责预加工: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原料初步处理等,与“预制菜”完全不同。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关于食材配送频率,西贝根据各门店的实际运营需求和销售情况,实行差异化的配送周期。配送频次从每周3次到每周5次不等,对于冷藏配送的食材(温度控制在0-4℃,部分为0-8℃),在符合标准的低温环境下,其品质可稳定保持48至72小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西贝曾经从2020年开始发展“功夫菜”业务。但从2023年起西贝已开始逐步收缩该业务,去年还保留了一小部分,到今年已经完全停止。从2025年起,西贝所有门店都已不再销售任何预制菜产品。

贾国龙表示,西贝目前虽然不用预制菜,但也不黑预制菜。预制菜确实有一些优点和好处。“我和国家保持一致,国家支持预制菜,我觉得国家支持的是对的。”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一下被黑成这样?这个我也理解不了。

他表示,“国家现在是建议标注预制菜非常好,即使强制要求也没问题。就像转基因食品一样,可以明确标注“含转基因”或“非转基因”。标注本身就是一种诚信经营的表现,我非常支持。”

3、公布13道菜品制作过程, “我们没有秘密了”

9月12日,西贝发公开信称罗永浩指责不实,并公布13道菜品制作过程。

“我觉得打明牌是最好的方式”,贾国龙宣布,从9月12日,全国370家店会全面开放,并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把厨房透明了,把原料透明了,把工艺透明了”,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在符合卫生标准前提下,参观后厨任何一道菜的制作, “我们没有秘密了。”

西贝还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参观,相关信息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02

最核心的争议

食材预处理,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不仅在微博上直言“恶心”,还发出悬赏,公开征集能证明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并询问是否有机构或技术手段可以检测出“食物是何时烹饪的”。

由此,事件的焦点从一句情绪化的评价,逐渐转向一个更核心也更专业的问题:到底什么才算预制菜?食材预处理,又该不该被归入其中?

1、 国家规定:餐企央厨出品不是预制菜,但消费者有“信息差”

如果从国家规定的角度来说,主食类、央厨制作的菜品都不算预制菜。

去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除了明确预制菜的概念,官方还明确了主食类食品、净菜类、即食类和中央厨房制作配送的菜品,都不属于预制菜。

在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特别强调,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在回应中强调:预制工艺与预制菜是两回事。他举例称,如果在中央厨房把鱼香肉丝炒好、冷冻,再到门店加热出餐,这才叫预制菜;但如果只是把肉丝提前切好,甚至焯水或过油,而烹饪、下料、炝锅等完整炒菜环节都在门店完成,那就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尽管有政策的明确定义,也有企业反复澄清,消费者仍然难以理解其中的区别。有“接近罗永浩”的人士,表示:“在大家看来,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

2、 顾客们误认为预处理=预制菜=料理包,概念混淆

“因为商场没有明火,所以就是预制菜”、“不能免辣,所以就是预制菜”、“不是在菜市场买的新鲜的菜,所以就是预制菜”、“门店使用冻肉,都是僵尸肉,所以就是预制菜”、“你都撕袋子调味了,所以就是预制菜”、“菜品是早上炖的,不是中午做的,中午就是复热,所以就是预制菜”

公众对预制菜存在各种各样的“认定标准”,也暴露了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差。

此次贾国龙强调的食材预处理。食材的预制并不天然等于降低品质,只是把一些做菜的流程提前了。

其实可以拿年夜饭举例,年夜饭里很多炸豆腐、丸子、烧肉等大菜都是提前“预制”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这些菜需要长时间处理,往往需要一到两天进行食材的预处理,才能在除夕快速上桌。换句话说,预处理本身就是厨房的常态。

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线。像西贝这样实行每周三到五次的冷链配送,在符合标准的低温环境下,食材品质可在48至72小时内保持稳定。这种“提前准备”,与“长期冷冻、撕袋复热”的预制菜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行业长期缺少对消费者的宣讲。企业在食品安全和效率上做了大量努力,却没能把逻辑讲清楚。

3、 外卖料理包反噬,推高了行业整体负面印象

消费者们有这种认知误差,或许是几年前餐饮行业外卖极端化发展的负面产物。

部分餐饮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出餐效率,大量使用即热冷冻成品菜肴——俗称“料理包”,让小商户能够以较低门槛加入外卖体系。

但其口感和现炒相比差距明显,消费者很容易感受到“敷衍”。消费者逐渐形成直觉联想——“撕袋子就是预制菜”,“外卖就是料理包”。

舆论场预制菜与料理包在舆论中被混为一谈。消费者很难区分“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与“料理包成品复热”的差别,甚至将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标准化操作都归入“预制菜、料理包”的范畴。

这也是让无数连锁餐企都头疼的难题。

03

商家深受“预制菜”舆论影响

西贝抗雷,谁会是下一个?

“预制菜”早已成为舆论高压词,商家也深受其害。

面对各种争议,老乡鸡发布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公开信,公开老乡鸡菜品溯源、开放厨房直播间、公示菜品加工方式分类。乡村基为了与预制菜划清界限,甚至关闭了经营多年、提升效率的中央厨房,只为摆脱预制菜标签。

西贝维权事件一出,不少餐饮老板其实私下在社群或者朋友圈,表达对西贝维权的认可,有一件领袖直言:“挺西贝,就是挺我们自己。” 今天是西贝被点名,明天很可能就轮到任何一家连锁餐企。

也有餐饮人认为,真正为西贝好,真正心疼贾总的人,不应该在这个阶段无脑的表忠心,说什么“西贝加油”,说什么“挺贾总打官司”,说什么“坚决支持硬风”这些行为就是在火上浇油,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还在社交平台放话直播,并也会提到一些其他餐饮企业。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神经紧绷:谁会是下一个被点名的对象?

胖东来CEO于东来是为数不多站起来声援的企业家。他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随后,于东来在评论区表示:“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职业餐饮网小结: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罗永浩其实也不过是芸芸顾客中的一员而已。

当消费者们把预制菜和料理包划上等号的那一刻起,西贝贾国龙的这场自证就很难赢。

在这场风波中,贾国龙和西贝,实际上为了连锁餐饮“抗雷”,主动或被动的“牺牲”。

如果不解决消费者“认知鸿沟”,类似的危机还会不断重演。

而无论这场“口水战”最终谁输谁赢,餐饮人真正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坚持品质,坚持透明,让时间和市场去回答质疑。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