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社区店是“第二增长曲线”还是“红海突围战”?

来源:联商专栏 肥脸

2025-09-22 15:10

社区店是“必答题”,但不是“送分题”。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9月13日,深圳宝安万达广场的沃尔玛第四家社区店一开业就火了:广式烧腊档新鲜不隔夜的脆皮烧鹅排起10米长队,烘焙区30多款9.9元的沃集鲜单品被居民抢着放进购物篮,甚至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帖询问离自家最近的门店。这不是偶然的热闹,而是沃尔玛社区店模式跑通后,正式宣布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的信号。

不同于传统社区超市的杂乱特点,沃尔玛社区店带着清晰的战略意图,它不是大卖场的缩小版,也不是山姆的补充业态,而是瞄准1.75亿城市中产家庭,试图打造继山姆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在红海竞争中,这份目标能否落地?既要看到其商品力与供应链的硬实力,也需正视同质化与本地化的绕不开的难题。

一、大卖场遇冷,社区店崛起

在零售业业态加速迭代的趋势下,传统大卖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从沃尔玛中国的情况来看,2020至2024财年,其大卖场门店数量从412家减少到296家,116家门店关闭的背后,实则暗藏着三重难以规避的困境。

其一,选址与人口流向严重错位。早期大卖场多布局城市远郊或传统商圈,依赖“大面积、低租金”模式;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6%,人口向市区高密度社区集聚,部分沃尔玛大卖场需消费者驱车40分钟以上可达。

其二,商品结构脱离当下家庭需求。大卖场主打“大包装、全品类”,10斤装大米、5升装食用油等规格,与2024年中国户均2.62人的小型家庭结构严重不符。以上海某沃尔玛大卖场数据为例,5升装大豆油月销仅30瓶,远低于200ml小瓶装2000瓶的月销量,供需错配显而易见。

其三,运营成本压垮盈利空间。数千平方米大卖场需50人以上运营,租金年均涨8%-10%;其每平方米年销售额仅约8000元,不足社区店1/3,部分门店连续三年处于亏损边缘。

与大卖场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零售的爆发式增长。据博研咨询,2024年中国社区中心零售市场规模达4.8万亿元,生鲜、日用品、即食食品三大高频品类贡献65%份额,8.5%的增速远超整体零售行业4.3%的平均水平,2025年预计突破5.2万亿元。

这一“近消费者”赛道吸引玩家加速卡位:奥乐齐深耕长三角,78家店聚焦社区密集区,单店300-500平方米主打“小包装、高性价比”,2024年销售额20亿元且80%来自复购;盒马将“盒马NB”升级为“超盒算NB”,核心是加盟门槛从超200万元降至加盟商仅承担50万元装修设备费,供应链与数字化系统由盒马统一提供。

社区店成为消费升级精准响应者:盒马杭州12家试点加盟店中,3家日均客流超1500人次,2025年将拓展至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美团“小象超市”北京望京首店提供30分钟到家服务及便民服务角,首月线上订单占45%,老年客群到店率30%,填补电商体验短板。

风口逻辑源于消费习惯结构性变化: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深圳沃尔玛社区店80%老年客群需触摸生鲜判断新鲜度;家庭小型化下单身及三口之家超60%,购物转向每日小批量采购;“5分钟到店”即时性无可替代,北京小象超市深夜应急订单占比12%,精准覆盖即时消费场景。

二、战略野心,寻找增长第二曲线

山姆是沃尔玛中国的核心支撑,56家店覆盖25座城市,单店年销售额超1亿元,核心客群为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中产家庭,网红单品贡献三分之二业绩,但受超1万平方米面积、近郊选址、15-20公里服务半径限制,无法渗透市区核心社区。

社区店是沃尔玛的重要补充业态,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市场覆盖上,以“10分钟步行圈”进驻山姆与大卖场触达不到的区域;业态协同上,与山姆、大卖场形成互补矩阵,共享供应链且拆分山姆大包装降低门槛;增长潜力上,深圳4家店单店日均销8万+,若全国布局100家年销可达29.2亿,接近山姆单店年销30%。

沃尔玛做社区店的天然优势,源于数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与品牌资产:全球采购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进口车厘子从智利果园直运、跳过3-4级中间商,成本较传统超市低15%-20%;本地化供应链与云南、山东等10余个农产品基地建立直供合作,生鲜24小时内抵达门店,深圳社区店的绿叶菜每日凌晨从惠州农场采摘、6点前即可上架;烘焙供应链是核心优势——年利达中央工厂的产能可支撑100家社区店,除供应自有品牌,还曾为其他零售品牌提供代工,具备全行业服务输出能力,这让沃尔玛社区店的烘焙品在品质与价格上均有竞争力。

社区店与山姆、大卖场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供应链上,社区店复用大卖场的冷链物流体系,如深圳龙华社区店的生鲜由周边大卖场补货,无需单独建立仓储;会员体系上,山姆会员在社区店消费可累积积分,社区店还通过引导顾客注册山姆会员,龙华社区店每月能为龙华山姆带来800名新会员咨询;市场填补上,北京某沃尔玛大卖场关闭后,周边3公里内的社区店客流增长30%、销售额提升25%,成功承接原有客群并维持沃尔玛在该区域的市场影响力。

三、红海突围难,那些绕不开的“硬挑战”

尽管沃尔玛社区店在深圳表现亮眼,但从区域试点到全国盈利,还有三道绕不开的坎,这些挑战恰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第一道坎是同质化竞争,红海赛道的竞争压力。奥乐齐2024年在上海、江苏销售额达20亿元,同比翻倍,还发起降价潮;盒马超盒算NB开启加盟,计划年拓店100家,凭借互联网流量优势快速抢占市场;美团快乐猴折扣店则依托外卖体系,主打30分钟达。这些对手的动作,让沃尔玛的性价比优势被稀释——比如奥乐齐的同款烘焙单品价格比沃尔玛低10%,盒马的生鲜配送时效比沃尔玛快20分钟。对快消品牌而言,选择变多意味着议价权提升,沃尔玛若不能持续优化成本,可能面临供应商流失风险。

第二道坎是本地化适配,南北差异的适配难题。深圳社区店的广式烧腊档、五指毛桃牛骨面,在北方社区可能无人问津;而北方消费者习惯的面食、酱菜,在南方又难以成为爆款。沃尔玛若想全国拓店,必须解决统一货盘与本地需求的矛盾,比如北京社区店需增加馒头、面条等品类,成都社区店需强化辣味零食,但这会增加供应链复杂度:不同区域的SKU调整、本地供应商的筛选,都可能推高成本。某快消品牌透露,为适配沃尔玛北方社区店,单独开发小规格辣酱,生产成本增加8%,短期内难以盈利。

第三道坎是品控与扩张的平衡,规模增长的管理难题。自有品牌是沃尔玛的优势,但也是风险点,一旦出现品控问题,会直接冲击品牌信任。随着门店增多,供应链管理难度也会加大:深圳4家店可以靠大店调配,若全国拓店至100家,如何保证每个社区店的生鲜新鲜度、商品品质一致?此外,社区店依赖高频服务,门店增多后,员工培训、服务质量能否跟上?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可能导致规模扩张伴随口碑下滑,反而拖累快消品牌的合作信心。

结语

社区店是“必答题”,但不是“送分题”,对沃尔玛而言,社区店不是跟风布局,而是战略必选项,大卖场闭店超100家后,需要新业态弥补空白;山姆虽贡献三分之二业绩,但社区零售是覆盖最后10分钟消费圈的关键拼图。从深圳试点来看,沃尔玛已经摸到了社区店的成功关键:商品精准、供应链高效、全渠道协同。

但从区域成功到全国复制,沃尔玛还需突破同质化、本地化、品控三道坎。对快消行业而言,沃尔玛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启示:社区零售的竞争,不是单一业态的竞争,而是商品力+供应链+渠道协同的综合较量。

未来,若沃尔玛能深化本地化、强化供应链韧性、严控品控,社区店或许真能成为第二个山姆级增长引擎;反之,若陷入盲目扩张、忽视需求差异的陷阱,可能在红海中逐渐失去优势。

2025年的社区零售赛道,没有轻松取胜的玩家,只有持续优化升级的幸存者。沃尔玛的社区店故事,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