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Mall先生
撰文/一佳星
一部《暴风圈》,让全智贤败光了自己的中国观众缘。
公然挑战他国民族情感、罔顾文化立场编造台词,固然不可接受。但一部没有引进中国的电视剧,能在中国互联网掀起如此大的声浪,也从侧面印证了韩流文化在中国的巨大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这种深度的文化联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比如当我被问起“你最爱看的韩剧是哪一部?”,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心中永远的白月光——《请回答1988》,一部十年前上映的片子。
而如今再次提起韩流文化,脑海中浮现的已经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歌曲“Blackpink in your area”。
不仅如此,随着新一代韩国K-POP音乐、偶像团体再次风靡中国市场的,还有各种在TOP级商场主中庭里大排场龙、霸榜微博小红书热搜的韩国潮流品牌。
它们不仅征服了荧幕,还征服了购物中心。
01
危机里生长的韩流
如果把时间拉长,韩流的出现几乎都与经济周期有着微妙的呼应。
千禧年代,刚经历了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韩国,经济急需“软实力”出口。《大长今》、《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等热门韩剧走出国门,连续霸占多年中国市场的暑期档。
它们乘着中国消费者“渴望新文化”的东风,将韩国饮食、文化等元素带到观众身边。
2010年前后,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之下,韩国综艺成为了新的出口主角。《Running Man》、《家族诞生》等作品在国内收视率居高不下。但受2016年下半年的“萨德”事件影响,这波文化输出戛然而止。
2023年,韩GDP增速创下了自1998年以来(除2020年疫情影响)的新低,K-POP偶像团体的文化输出成为新的增长点。BLACKPINK在杭州举办的演唱会,标志着“禁韩令”在华的逐步松动,新一波韩潮再次来袭。
这一次,是以K-POP文化为底色的“时尚出口”,以多巴胺配色和价格优势,抓住了中国市场对“新鲜感和情绪价值”的需求,填补了英美潮牌萎缩的市场份额和品类空缺,如雨后春笋般,席卷中国市场。
当Off-white关闭中国大陆最后一家专卖店,supreme已辗转了多个集团;当boy london被贴上暴发户标签,champion已在假货高仿中逐渐被蚕食……年轻消费者需要一个新的载体承接标新立异的时尚需求,商场运营方也亟需寻找一个新品类替换疲软下行的潮牌生意。
如果说在韩国本土,韩流的爆发往往是经济低谷中的出口;那么在中国,它的爆发源于踩中了两次消费转型期的情绪补位。
02
新一轮韩流的扩张公式
如果说韩流品牌的火爆有两国国情的宏观背景,那么落到商业地产层面,这轮韩潮的扩张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与早期的衣恋集团、F&F集团(MLB的运营方)进驻中国市场多采取大集团直营,或直营代理相结合的模式不同,今天的韩国潮牌,正在用一种轻量化、快速化的方式,精准切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最典型的手法就是快闪。短短两三个月的租期,不需要大规模投入装潢,就能在商场中庭或人流聚集点制造话题,检验市场反应。
emis在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深圳万象天地的快闪,成为年轻人朋友圈的热门打卡点;
grove grove则在上海静安嘉里、杭州万象城、苏州中心3家快闪店齐开;
Mardi Mercredi在前滩太古里的快闪店,更是创造了开业首日销售额120万,日均客流2,000人的出色表现。

emis深圳万象天地快闪店 | 来源:项目小红书
之后的正式落位也极具策略性。除了延续快闪店思路,持续布局各地的标杆项目之外,它们也倾向于集中攻占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
上海淮海路短短几百米的街区,如今已成为中国的“圣水洞”——emis全国首店与HAUS NOWHERE隔街相对。后者同时带来OPEN YY、THIS IS NEVER THAT、AMOMENTO、和EENK四个韩国本土时尚品牌。韩国最大电商平台MUSINASA也即将登录不远处的百盛购物中心,带来包含ADER ERROR在内的多个品牌。

HAUS NOWHERE淮海路上海旗舰店
在经营模式上,韩流品牌也展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路。它们往往采取轻资产、本土化的运营策略——既在更短时间内适应本地消费者偏好,避免了水土不服的风险,又能凭借国内合作伙伴的资源,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弹性。
例如RIVE通过上海曼多亚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代理运营,负责从市场调研到门店选择的全渠道布局,制定本土化策略。后者同时操盘Mardi Mercredi、Rest & Recreation等品牌。
又如韩国最大电商平台MUSINSA与安踏集团合资,安踏持股40%,主导自有品牌Musinsa Standard和多品牌集合店在中国的扩张,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中国100店计划”。

韩国圣水洞musinsa standard | 图源:Musinsa 官网
但真正让这些品牌走红的,并不只是渠道和运营的聪明,而是它们对“话题制造”的精准把控。
不同于美国潮牌强调主理人、设计师的个体表达,韩国潮牌往往与娱乐公司、明星紧密绑定,更像是“内容公司+服饰品牌”的结合体:他们借助K-pop文化的虹吸效应,将“明星同款”植入社交媒体,带来一个个爆款。
Jisoo戴过的一顶棒球帽,可以迅速引发数十万年轻人跟风;HAUS NOWHERE邀请aespa成员宁艺卓担任模特,推出联名睡衣与颈枕,在预售阶段就售罄;金高银代言Mardi Mercredi后在ins发布的“雏菊T恤”街拍获赞超百万,带动该单品在天猫月销突破2,000件。


金智秀emis同款、金高银mardi同款
可以说,韩国潮牌的扩张,靠的不是资金和体量的硬碰硬,而是一场依靠敏锐度和传播力的“话题战”。它们用快闪引发关注,用集群制造声量,用本土化保证落地,再通过明星和社交媒体完成最后的成交转化。
03
商场里的“韩流试验场”
而对于每一家具体的商场而言,每一个韩国潮牌的落位也像是一次实验,在研究其经营模式可行性的同时,也推动着招商逻辑的更新。
在杭州湖滨in77,CHUU的全国首店用一间面积不大的店铺创造了三百万的月销量。对于一个在疫情期间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来说,这样的数据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它说明即便不是北京、上海、深圳,只要城市里有足够集中的年轻客群和开放的消费氛围,新品牌依然能被迅速拥抱。市场对新品牌的渴望,比外界想象得更强烈。

CHUU产品图 | 图源:CHUU官网
这一点从Rest & Recreation的拓展思路上,进一步得到验证。自今年4月其落地杭州万象城首店后,一个月内迅速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西岸梦中心落地,随后向重庆、武汉、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扩张,成功实现重庆北城天街开业首日销售额破50万元,武汉天地店月均销售额破百万元的亮眼成绩。
像这样“首店引流+二线城市密集开店”的策略,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努力摆脱“社零同比下降”的阴影同时,利用二线城市的消费活力崛起,快速渗透下沉市场。
而在上海,HAUS NOWHERE则提供了一个更极致的案例。它不在商场里,也不仅是一家店,更像是一个独立韩流文化的综合体。
从Gentle Monster到Tamburins,从服饰到香氛,再到咖啡空间和艺术装置,它把潮牌与生活方式捆绑在一起,成功把商业空间,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地标和时尚达人体验“韩流生活”的客厅。

HAUS MOWHERE旗下面包品牌NUDAKE
这些案例拼合在一起,构成了韩流潮牌在中国落地的实验场景。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证明了同一个事实:
在今天的商场里,话题性和情绪价值往往比装修、投资、运营方实力更重要。
无论是一间小店、一件单品,还是一个综合体,只要能够制造足够的流量和社交传播,至少在短期内,它们就具备了超越传统经营逻辑的能量。
结语
当我们回望这股韩流潮牌在中国的扩张,会发现它们带来的远不止是一批新品牌。
面对欧美潮牌的退场留下的空白,他们以“快闪试水+地标性正店”的渠道策略迅速打开线下市场,以“本土化代运营”的经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配合明星代言、流量传播的营销体系,在中国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
而在这套组合拳背后,也是年轻消费者们不断追求情绪表达,身份认同,和文化共识的时代缩影。它们售卖的不仅是衣服,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身份认同,以及年轻人向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流的生命力,常常在经济低谷或市场承压的时刻显得更强?
因为当增长放缓,消费者对新鲜感和情绪价值的需求反而更迫切。商场和品牌门店在这样的周期中,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容器,而是年轻人释放压力、寻找共鸣的场所。
对于商场来说,这也是一面新时代的镜子。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体验和话题的时代,商场的招商决策,或许该从“谁的集团大”、“谁能带来稳定的租金”,转向“谁能抓住集体欲望”、“谁能带来持续的流量”。
TWOI在上海静安CP的现象级开业,就是最直观的例子。

TWOI上海奶油百货店 | 图源:CP静安官方小红书
毕竟,潮流之所以为潮流,绝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时代情绪与集体欲望的集中宣泄。它源于对产品的新鲜度渴望,根植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当潮流沉淀为一个时代的注脚,人文精神与社会脉搏在这一刻具象,而商业的未来也在这一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