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2025年9月23日,A股市场迎来令人唏嘘的一幕:昔日“卤味第一股”绝味食品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ST绝味”,开盘即一字跌停,总市值定格在87.81亿元。遥想2021年巅峰时期,其市值曾突破600亿元,短短四年间蒸发超500亿,跌幅超80%。
这场断崖式坠落并非偶然,湖南证监局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长达五年的财务造假丑闻,而财务漏洞背后,是加盟体系失控、主营业务疲软与投资失利的多重危机叠加。绝味的困境,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经营溃败,更折射出快消行业“跑马圈地”时代落幕的必然。
01
反向造假迷局,7亿营收去哪儿了?
在多数上市公司绞尽脑汁虚增业绩的资本市场中,绝味食品的操作堪称“反向操作”——2017年至2021年间,累计少计营业收入超7.24亿元,相当于每年将数亿元收入从财务报表中刻意抹去。这笔消失的收入主要来自加盟门店装修业务,占各年度公开营收的比例从5.48%逐步降至1.64%,形成了持续五年的财务假象。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操作手法的隐蔽性: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员工出借个人账户接收装修款项,将这笔收入彻底排除在上市公司核算体系之外,形成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体外循环”。湖南证监局的调查显示,董事长戴文军对该业务知情却未予规范,反而在虚假年报上连续签字确认,最终与其他高管一同领受合计850万元的罚款。
市场对其“反向造假”动机的猜测从未停止。有观点认为是为平滑业绩预留空间,但2017-2021年公司报表已呈现14%的营收复合增长和19%的净利复合增长,该说法难以成立。更具说服力的猜测指向利益输送与税务规避:绝味要求加盟商每四年强制装修,费用通过“加盟商委员会”共管账户支付,这种模式为“多付供应商再回流”的套利提供了可能。更值得警惕的是,实控人戴文军在股价高点通过关联企业减持套现近40亿元,而其控制的多家公司均存在大额欠税,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资金流向的质疑。
这场财务骗局能持续五年,审计机构的失责难辞其咎。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六年由同一注册会计师签字审计,违反轮换制度,且未发现异常资金流动,即便受到处罚,绝味在历史上仍多次续聘该所。
02
从万店辉煌到关店潮涌
财务造假只是冰山一角,绝味赖以崛起的加盟模式早已埋下崩塌的隐患。作为卤味行业“加盟扩张鼻祖”,戴文军曾立下“每个中国县城都有绝味店”的目标,靠着“直营引领+加盟为主”的轻资产模式,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9053家飙升至2023年的15950家。但疯狂扩张的背后,是管理体系的全面失守。
如今,这场加盟盛宴已然散场。截至2025年9月,绝味在营门店仅剩10838家,较2023年底减少超5000家,闭店率高达32.3%,远超周黑鸭、煌上煌等同行。门店“雪崩”的根源在于加盟商的集体亏损:下沉市场的乡镇店面临“高成本、高定价、低客流”的死循环,25克鸭脖售价27元,鸭舌每斤高达198元,远超61.7%消费者能接受的20-49元零食预算。一位退出的加盟商透露,毛利率仅30%,公司承诺的14个月回本周期成为泡影,且不得私自转让店铺,只能无奈闭店。
管理失控更引发食品安全危机。2025年3.15期间,绝味一门店被曝22名员工使用伪造健康证,部分门店用虚假材料办理经营许可,最终被移送公安处理。黑猫投诉平台上,变质食品、异物等投诉层出不穷,香港与加拿大市场还曾因李斯特菌污染召回产品。加盟商坦言,总部重加盟费轻管理,突击检查稀少,过期食材换标签成“潜规则”,90%的加盟占比让这些问题呈几何级放大。
业绩数据直白地反映了经营颓势。2024年,绝味迎来上市首份营收净利双降财报,营收62.57亿元同比降13.84%,净利润2.27亿元降34.04%;2025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28.2亿元降15.57%,净利1.75亿元降40.71%,核心卤制食品销售减少4.56亿元。即便2024年砸下6.66亿元销售费用,同比增23.31%,签约顶流明星代言,仍未能挽回销量下滑。
03
跨界与投资皆成“败笔”
面对主业崩塌,绝味试图通过跨界投资与产品创新破局,但其打造“美食生态圈”的野心最终沦为“副业拖累主业”的尴尬。自2017年起,绝味通过子公司深圳网聚密集投资,版图涵盖千味央厨、和府捞面、幸福西饼等20余家企业,涉及调味品、轻餐饮等多个赛道,长期股权投资占总资产比例近30%。
然而,这些投资几乎全成“负资产”。2022-2024年,绝味投资收益连续亏损,分别为-0.94亿元、-1.16亿元、-1.60亿元,28个投资项目中6个存在回收风险。最典型的和府捞面项目,三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即便部分退出收回2亿元,仍难掩投资失败。更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至今公司投资现金流持续为负,累计流出超33亿元,不仅未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反而加剧了资金压力。
产品层面的创新同样收效甚微。2024年推出的“绝味奶茶”仅在长沙试点,未能全国铺开;2025年7月开业的“Plus”概念店,虽在空间与品类上升级,却难以复制推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绝味的问题在于脱离了核心竞争力,在品牌信任缺失的情况下,零散的创新无法打动消费者。
雪上加霜的是行业环境的恶化。2024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1573亿元,增速仅3.7%,较此前两位数增长大幅放缓。而同行的转型更凸显绝味的被动:周黑鸭提升直营比例,净利润逆势增228%;煌上煌优化门店结构,净利增26.9%。严重依赖加盟、缺乏核心创新的绝味,在行业“精耕细作”时代彻底失位。
写在最后
ST绝味正遭遇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双重信任危机,5%涨跌幅限制削弱股票流动性、增加融资难度,消费者与加盟商信心重建亦非短期可成。按监管要求,其需在行政处罚满12个月且完成财务报告追溯重述后,才有望摘帽,但这仅是救赎开端。
对绝味而言,破局关键不在短期营销或零散跨界,而要回归快消本质:治理上需重构内控、厘清资金流向,以合规赢回投资者信任;运营上需从“拼门店数量”转向“提单店盈利”,通过优化供应链降加盟商成本、强化品控重塑消费信任;产品上需贴合健康化、年轻化趋势,打造有竞争力的创新品类。
从行业看,绝味困境是卤味行业从“跑马圈地”迈向“精耕细作”的缩影。当人口与流量红利消退,唯有以合规为基、以产品为核、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ST绝味的坠落已成定局,但危机也可能是重新出发的契机——快消市场从无永恒巨头,唯有持续适应与革新才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