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的泡面还卖得动吗?

来源:联商专栏 古德民君

2025-10-20 14:06

泡面江湖的浮沉与突围:一包方便面里的零售经济变迁。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如今行走在商超货架间,泡面区早已不是记忆中单调的模样。曾几何时,这里是红烧牛肉、老坛酸菜等经典口味的天下,包装朴实、功能直白,只为用最低成本满足饱腹与便捷。而如今,荞麦面饼、小龙虾拌面、香菜系列,乃至热门动漫联名限量款挤满货架。这小小的陈列区,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迁。

也许你也有这个疑问:“商场里的泡面还卖得动吗?”,答案从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它背后藏着传统快消品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转型与重生的微观史诗。

一、市场迷思:销量下滑背后的价值攀升

若用数据剖开泡面市场的表层,会看到一组看似相悖的图景。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方便面消费量从2020年巅峰期的472.3亿份,三年间减少40亿包,2024年已降至438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更同比下滑8.9%。传统红烧牛肉面的黄金时代渐远,靠人口红利、满足基础需求的粗放增长早已触顶。

但更关键的指标——销售额,却走出了不同曲线,降幅远小于销量,部分企业甚至逆势增长。这并非偶然,而是市场的核心转向表现,单位产品价值的提升,正在对冲销量下滑的影响。康师傅2025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收入134.65亿元,同比下滑2.53%,但毛利率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27.8%;统一2025年上半年方便面营收增长近10%。过去,三五元袋装面、五六元桶装面是主流;如今,单价大于等于8元的高端方便面增速已达20%,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10元以上产品更是成为货架常客。

这不是单纯通胀,而是产品价值的货币化体现。急冻干燥面饼、非油炸工艺、含真实肉块的料包、设计感包装,共同撑起了新价格体系。因此,对“卖不卖得动”的第一层回答是:物理层面的“量”在收缩,但经济层面的“值”在扩张。泡面市场正从追求覆盖率的“增量平原”,转向需精耕细作、比拼价值的“存量高地”。而这种“量”到“值”的转向,也悄然改写了泡面江湖的竞争格局。

二、格局裂变:巨头守擂与新贵破局

长期以来,康师傅与统一的“双雄争霸”,是泡面江湖的基本盘。但2025年市场格局已迎来重大洗牌。康师傅以35.6%的份额稳居第一,但增速放缓至3%;白象以16.5%的份额反超统一的15.8%,首次跻身行业第二。这一变化背后,是新旧玩家的战略博弈与实力消长。

一方面,传统巨头在主动“自我革命”。康师傅2024年推出“剁椒鱼片汤面”等新品,合计贡献8亿元增量销售额,但高价袋面收入仍同比下降6.3%,10元以上的“速达面馆”系列增速放缓。它们一边靠高端线拉升品牌形象,一边以高性价比产品巩固基层市场,县镇市场铺货率达85%。

在巨头求变的同时,赛道上涌入了打破平衡的新玩家。白象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5%,双十一销售额突破5亿元,同比增幅40%,其“健康系列”销售额达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今麦郎则凭借技术创新抢占份额,也夺走了些许市场份额。进口品牌同样来势汹汹,韩国三养火鸡面靠极具冲击力的辣味,借着社交媒体迅速圈粉年轻群体,2024年在华热销3.3亿包,销售额突破20亿元,印证了细分口味赛道的潜力。

这场格局裂变的核心信号,是垄断性品牌忠诚度正在瓦解,消费者变得“多情”且“善变”。货架竞争从“你是谁”转向“你有什么不一样”,一个由巨头、本土先锋、国际玩家构成的多元生态正在成型。而消费者的这种转变,恰恰是驱动市场深层变革的核心力量。

三、消费重构:K型分化与场景革命

当消费者不再忠于单一品牌,他们的需求分化也愈发清晰。这正是泡面市场“K型消费”图景的由来。

K型的一端,是极致性价比追求。在经济不确定性下,部分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买泡面的核心诉求是“最低成本解决一餐”。这让商超里的大包装组合袋装面仍有稳固市场,品牌促销与批量购买的实惠,是他们的核心决策点。

K型的另一端,是极致品质与体验追求。以Z世代、都市白领为代表的群体,买泡面早已超越饱腹的基本需求,它成了便捷的美食体验、社交谈资,甚至生活方式选择。他们也愿意为三类价值支付溢价:

1.健康化转型。“0油炸”“荞麦添加”“高纤维”“低脂”成关键词,品牌或与健康机构联名,或添加羽衣甘蓝、奇亚籽等“超级食物”,试图撕掉“垃圾食品”标签。
2.口味多元化与地域化。猎奇心驱动下,“香菜面”“折耳根拌面”“螺蛳粉味”层出不穷;更深层的是对地方小吃的工业化还原,如安徽板面、武汉热干面,既满足“地道风味”需求,也成了品牌创新的源泉。
3.情感与IP联结。泡面成了文化载体,一乐拉面与《火影忍者》等顶级动漫的联名款,让产品变身粉丝收藏品,开箱惊喜感、限定稀缺性极大刺激购买欲。

需求分化不仅体现在选择上,更重塑了泡面的使用场景。它不再只是旅途、宵夜或应急的符号,还成了上班族的午间简餐、年轻人的宿舍社交美食、家庭冰箱的快速补给。场景拓宽,也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新坐标。

四、外患之困:多维竞争下的生存空间

泡面的转型从非孤立的内部进化,而是在强敌环伺的“大便捷食品”赛道中求存。

最强劲的对手是外卖行业。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27万亿元,用户达5.92亿人,每2个中国网民就有1个定期点外卖。数据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0.05%。

除了外卖的直接冲击,自热食品与预制菜也在侧面挤压空间。它们共同抢占了泡面试图向上突破的潜在市场,尤其在家庭场景中,预制菜以“便捷+品质”的双重优势分流用户。

此外,传统消费场景的流失也不容忽视。比如,绿皮火车上“泡面飘香”的盛景成了回忆。平均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大幅缩短旅途时间,方便面消费量也同步下降。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泡面如今的竞争对手,早已不是货架上的另一包面,而是整个社会对“更快、更好、更便捷”膳食方案的追求。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五、未来之路:价值重塑与边界探索

在笔者看来,要在激烈竞争中破局,泡面品牌的突围路径已逐渐清晰,核心在于从“产品销售”转向“价值创造”。

首先是持续的“价值锚定”。品牌必须回答的问题:消费者为何在众多选择中选我?答案可能是在健康属性上建立技术壁垒,在健康、口味或情感维度插上独特标签,如白象靠“骨汤营养”、三养靠“极致辣味”站稳脚跟。同时也看到,非油炸方便面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达46%,功能性方便面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低脂低钠、益生菌添加等产品复购率较传统产品高出40%以上。

其次是渠道与营销的精准触达。线下商超货架的功能,正从“销售点”转向“体验点”与“品牌展示窗”;而新品测试、口碑发酵、销售转化,更多发生在直播电商、内容平台、社交社群中。读懂这些新渠道的逻辑,比如在抖音做“泡面创意吃法”短视频,在小红书推“联名款开箱”,才是与年轻消费者对话的前提。

最后是勇敢打破品类边界。泡面不必只是“面”,可以开拓“即食干拌”新场景;也可以与辣条、卤味跨界融合,创造复合味型;甚至可以推出“迷你杯面”,适配“一人食小份需求”。如白象计划推出“面+自热煲仔饭”组合装,将场景从正餐扩展至露营;日清开发的可折叠杯体使产品体积缩小40%,适配航空餐渠道。品牌的想象力,决定了市场的边界。

结语

回到最初的疑问,“商场里的泡面还卖得动吗?”,答案已然明朗。它不再是躺着赚钱的“国民食品”,但远未走到生命尽头,而是正经历一场痛苦却充满希望的“中年转型”。从2020到2024年,40亿包的销量下滑背后,是高端产品20%的增速与非油炸赛道接近50%的爆发,这组反差数据恰是消费升级的生动诠释。

那片小小的货架,依旧是消费市场的“微缩镜”。需求在分化,价值在重构,没有永恒的品类,只有永恒的变化,所有赛道都值得重做一遍。未来的赢家,不会是怀念旧日辉煌的守成者,而是能敏锐捕捉K型消费分化、用科技赋能健康与美味、用文化讲新故事的开创者。一包泡面的浮沉,恰是零售经济在时代浪潮中奔涌的注脚。江湖未远,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