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双11,将是对线下商超冲击最大的一年?

来源:联商专栏 映山红

2025-10-21 10:12

本质上是即时零售对传统零售的一次“范式革命”。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映山红

编辑/娜娜

当淘宝闪购双11开局战报中“超市便利订单同比飙升670%”的数字赫然出现时,线下商超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在即时零售的强势加持下,2025年双11不再是线上电商与线下零售的平行竞争,而是一场对传统商超经营逻辑的深度重构。从消费场景到盈利模式,从用户结构到供应链体系,即时零售正在全方位瓦解线下商超的传统优势,使其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冲击。

01

即时零售重构消费逻辑:线下商超的核心壁垒全面瓦解

线下商超的长期竞争力建立在“空间便利”与“即时获取”两大核心壁垒之上,但2025年双11期间,即时零售通过“时效升级+场景覆盖”的双重突破,彻底颠覆了这一竞争格局。淘宝闪购联合线下商超、便利店打造的“30分钟送达”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270个城市,夜间配送时效甚至能压缩至30分钟以内。这种“分钟级”履约能力,直接将线下商超的物理辐射半径优势化为乌有——传统商超平均1-2公里的服务范围,在即时零售3-5公里的配送覆盖面前毫无竞争力。

消费场景的全时段渗透更让线下商超难以招架。数据显示,淘宝闪购活动首日全国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晚8点后鲜牛奶、面包等早餐食材订单占比显著提升。这种“夜间补货+晨间筹备”的消费模式,精准击中了线下商超固定营业时间的短板。当消费者习惯了“睡前下单衣服、次日早8点送达上班”“深夜追剧时30分钟收到零食饮料”的即时服务,传统商超“朝九晚十”的经营时间便成为无法弥补的硬伤。

价格优势的丧失则让线下商超的处境雪上加霜。今年双11,天猫全周期发放的500亿元消费券可直接用于淘宝闪购商品,还能叠加88VIP专属优惠,形成“旗舰店正品+低价+即时达”的三重吸引力。反观线下商超,即便推出折扣促销活动,也难以承受即时零售平台的补贴强度。依托平台规模效应的即时零售,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上已实现对传统商超的超越。

02

流量虹吸效应显现:线下商超遭遇用户结构性流失

数亿月度交易买家的规模效应,让淘宝闪购、美团等平台形成了强大的流量虹吸场,直接导致线下商超出现系统性用户流失。其中年轻客群的流失最为致命,即时零售正快速抢占90后、00后消费群体。年轻人对“即买即得”的需求与即时零售的服务特性高度契合,即时零售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使其彻底脱离对线下商超的依赖。

而高净值用户的分流则直接影响线下商超的盈利质量。例如淘宝闪购背靠88VIP大会员体系,这些用户具有高客单价、高频次的消费特征。淘宝闪购双11开局战报中数据显示,3C数码、个护、服饰等高端品类在淘宝闪购的预售成交额较2024年同期上涨290%,而这些品类原本是线下商超吸引高净值用户的重要抓手,线下商超的品牌吸引力便被严重稀释。

另外,复购习惯的转移更具颠覆性。即时零售平台通过“会员积分+专属折扣+精准推荐”的组合策略,正在构建比线下商超更牢固的用户粘性,消费者正在形成“即时平台首选”的购物惯性。这种惯性一旦形成,线下商超即便通过体验活动短暂吸引客流,也难以实现长期留存。

03

品类阵地失守:线下商超的核心盈利板块遭全面侵蚀

生鲜、日用品、快消品等核心品类是线下商超的盈利支柱,但在2025年双11期间,这些品类正遭遇即时零售的精准打击,形成“全线失守”的严峻态势。在淘宝闪购双11开局战报中数据显示,饮品、烘焙、水果生鲜等核心品类全部实现2倍增长,而这些品类恰是线下商超的销售主力。品类竞争的失利,本质上是即时零售在供应链、新鲜度、丰富度上实现了对线下商超的全面超越。

生鲜品类的失守最为典型。作为线下商超的“引流王牌”,生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鲜度与性价比,但即时零售通过“前置仓+产地直采”模式彻底改写了竞争规则。例如京东七鲜更是通过“海捕直达”模式,将鲜活水产价格降至低于传统商超20%以上,其海白虾、河鲈鱼等产品复购率持续居高不下。当消费者发现即时平台的生鲜既新鲜又便宜,线下商超的生鲜区便失去了吸引力。

日用品与快消品的阵地同样岌岌可危。淘宝闪购联合37000个品牌打造的全品类供给体系,让线下商超的“一站式购物”优势荡然无存。从洗发水、洗衣液等家居用品到薯片、啤酒等休闲零食,即时平台不仅品类更丰富,价格优势也极为明显。在这种“价低+便捷”的双重打击,让线下商超的日用品货架沦为“试用品展示区”。

高毛利品类的流失则直接动摇线下商超的盈利根基。3C数码、个护美妆等品类毛利率可达25%-40%,是线下商超的“利润引擎”,但今年双11期间,这些品类在即时零售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天猫双11预售首日,3C数码、个护等行业在淘宝闪购的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90%,华为、OPPO等品牌销量甚至实现数倍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即时零售正在渗透高客单价场景,这些原本与线下商超无关的增量场景,正在被即时零售转化为存量竞争优势。

04

经营模式困局:线下商超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

面对即时零售的冲击,线下商超并非毫无动作,但防御性措施未能触及问题核心,反而让多数商超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这种困境的本质,是传统商超的经营模式无法适配即时零售时代的竞争逻辑。

其中,数字化能力缺失是线下商超的致命短板。多数商超接入即时平台后,仅是将线下商品简单“复制粘贴”到线上,既未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后台,也缺乏精准的流量运营能力。例如某闪购平台,通过统一中台实现全渠道库存实时同步,AI工具可精准预测销量与调度运力,这种数字化差距让线下商超的努力沦为“杯水车薪”。

另外,成本结构的刚性约束更让线下商超进退两难。传统商超的租金、人力成本占比高达25%-30%,而即时零售通过“前置仓+共享运力”模式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当线下商超为维持客流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同时供应链的僵化则让线下商超难以实现突围。

即时零售已形成“平台集采+产地直采+区域分拨”的柔性供应链体系,而传统商超仍依赖多级经销商供货,中间环节加价率可达15%-20%。京东七鲜通过智利直采将车厘子价格“打下来”、淘宝闪购实现农特产品全国直达的案例证明,即时零售在供应链效率上已形成代际优势。线下商超即便推出自营品牌降低成本,也难以对抗平台级的供应链规模效应。

05

行业变局已定:线下商超的转型突围之路

2025年双11的冲击,本质上是即时零售对传统零售的一次“范式革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线下商超的生存空间将持续被压缩。面对这场不可逆转的行业变革,线下商超唯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在“数字化转型+场景重构+生态融合”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方能找到生存之道。

数字化能力建设是突围的基础前提。线下商超需建立统一的全渠道运营中台,实现商品、库存、价格、促销的一体化管理,摆脱对多平台手动操作的依赖。同时,商超需借助AI工具分析消费数据,精准匹配区域需求——社区店侧重生鲜日用、商业区店强化应急商品、景区店突出特色品类,通过精细化运营弥补供应链短板。

场景价值重构是留住客流的关键抓手。线下商超的物理空间仍是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价值需从“商品销售”转向“体验服务”,体验式消费能有效对冲即时零售的便捷性优势。未来,线下商超可进一步打造“即时零售自提点+体验中心+社区服务站”的复合场景: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到店自提,同时参与烘焙课程、家电体验等活动,通过服务增值实现客流留存。

另外,生态协同融合是实现增长的必由之路。线下商超不应将即时零售视为竞争对手,而应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打造“线下门店+即时平台”的融合模式可实现双赢。商超需主动开放供应链与门店资源,与即时平台共建“前置仓+门店仓”的混合履约体系,既保留核心区域的即时配送能力,又通过门店自提降低履约成本。同时,可联合平台开发“到店核销+线上复购”的会员体系,实现线下客流与线上流量的相互转化。

写在最后

2025年双11注定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分水岭。即时零售以“时效重构+流量虹吸+供应链升级”的三重力量,对线下商超发起了史上最猛烈的冲击。这场冲击不仅带来了短期的销量下滑与利润承压,更推动着零售行业从“空间竞争”向“时间竞争”、从“商品销售”向“服务体验”、从“单一渠道”向“全场景融合”的深度变革。

对于线下商超而言,今年双11不是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唯有主动拥抱变化、重构核心能力,才能在即时零售主导的新商业格局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