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期限基因”决定了它从诞生开始即以速战速决为特点,因此,企业必须对基金退出的后续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
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和迅速增长的人均收入,正使得零售业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庞大的零售市场不仅令外资零售商垂涎,就连基金也亦加速染指,意欲在此领域分一杯羹。
■基金盯上零售业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类似华平和凯雷这样的私募资本因为受类似上市投行的投资决策约束,在中国的投资比例将逐步加大。黑石、KKR、美林证券、ING、莱曼兄弟、瑞银集团、新加坡腾飞基金、橡树……越来越多的国际私募基金从各种渠道涌向中国。
其实,早在2005年,摩根斯坦利就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永乐家电20%股权,由此也揭开了海外基金投资家电零售企业的序幕。而英国著名投资管理公司安顺基金也不甘落后,在投资1.4亿元持有民润52.24%的股份后,再度吃进32.76%的股份,持股量增至92%。
然而,零售市场最受基金青睐的还是商业地产。商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加上连续多年本地的住宅、商铺物业比例失衡,尤其是中心城市地区需求缺口较大,商铺市场潜力巨大。而从投资角度看,目前商铺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8%至12%,对于基金这样的闲置资金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基金盯上商业地产这块肥肉。在中国商业地产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新加坡嘉德置地可谓大名鼎鼎的骁将。嘉德置地一共拥有4只专门用于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金。摩根斯坦利也不手软,单2006年上半年就一口气出手50多亿元,将上海金桥埃蒙顿假日广场、上海静安区“烂尾楼王”东海广场、上海锦麟天地雅苑、北京富利写字楼、上海徐家汇等一一拿下。而炒得沸沸扬扬的王府井股权竞购案,之所以引起了像凯雷、高盛及华平等实力雄厚的大财团的青睐,也是看中了其优质的商业地产资源。
调查显示,最近5年海外基金单在国内商业地产投资的建筑面积总量就已经超过20万平方米,其中以上海、北京为投资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海外基金正是看好了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零售市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也给了他们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信心。
从上投摩根、华夏、南方、广发等十支基金管理团队对于自己所重点关注的行业评价来看,2007年,商业零售业依然是所有基金团队最看好的行业。
尽管投资基金中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趋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目前,越来越多国内大企业的战略资本和民间资本正在涌入这个市场。
2006年7月,由5位自然人出资的浙江红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红鼎创投是浙江首家由自然人出资兴办的民营创投公司,先期预备投入3000万至1亿元。
今年3月20日,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掌控的鹏润投资与美国投行贝尔斯登成立了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其实,去年国美刚刚吞下老对手永乐时,黄光裕就毫不掩饰地宣布:“中国家电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太低,国美将继续成为这个行业的整合者。”
■福兮?祸兮?
国际零售业巨头进入中国,中国的零售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圈地运动,并购、扩张成为这一时期的代名词。
但同时,目前国内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宽货币,窄信贷”的市场,市场货币充足,但信贷市场却在收缩。随着2006年11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业必须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大部分银行必须压缩信贷,增加持有资产,用以改善资产的结构,这将给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成长型零售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外来非银行资金的投资参与对零售企业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闲散的基金成了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救命稻草”,它不仅使企业得到急需的资金,弥补资本缺口,也能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基金的进入驱动了企业重组,协助进行内部产业整合,还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和产业链延伸。
但同样,由于基金的资产流动性强,运作方式灵活多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清科创投研究中心分析师朱芸表示,基金的短期套现行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由此带来了股价波动、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短期套现行为和出售给缺乏长期投资意愿的投资者是企业在引入基金时顾虑最大的因素。而基金特殊的盈利模式是一旦适时就会选择套现,但由此造成的企业频繁转手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隐患。
作为台湾太平洋百货在大陆的投资公司太平洋中国控股公司,当时凯雷作为其参股方,只拥有40%股权,应是只获取投资收益的参股方,但凯雷享有的实际权利几乎与持有60%股权的大股东对等,所有对外行使的合约都要经过凯雷同意,包括公司的投资项目。如此股权与权利倒挂的现象,也使两家的合作最终不欢而散。
另外,有业内人士还担心,由于基金的运作方式非常灵活,很多的资金流动在境外发生。在国资委引入海外基金实现国有股退出的时候,如果对其运作不了解或者监管没有跟上,国有流通企业容易被复杂的操作所误导,造成定价低估,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但专家认为,总体来看,基金对零售企业的影响积极大于消极。
■零售企业引入基金要谨慎
面对众多的基金,国内零售企业如何选择利用基金,而不被基金所利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在中国零售市场更喜好区域成长型企业,该人士分析,未来2至3年,基金与区域零售商的合作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但朱芸提醒,企业要深入地了解基金,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基金才是关键。
深圳逸马国际顾问总裁马瑞光担心,很多国内的企业还是倾向于海外基金,主要考虑在上市后可以卖个好价钱,但由于海外基金对国内企业不了解,在企业管理和品牌建设上仍是浮于表面。他表示,对于国内企业来讲,不应该单纯考虑引入资金,而要考虑企业的管理,选择在零售业专注多年的基金。
“基金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既然是合作共赢,无所谓谁被利用,应该是相互利用。”朱芸表示,基金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基金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从企业得到了应得的收益,这再正常不过了。
但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用基金时,要学会规避风险,不要签不平等条约。“基金可以用20%的股权控制企业100%的市场操作。”这点,国内企业已经有这样的例子。
同时,基金的“期限基因”决定了它从诞生开始即以速战速决为特点,因此,企业必须对基金退出的后续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从目前的基金进入零售市场来看,还没有哪家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全部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该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顺利地获利退出是其最终目的,企业健康与否和前途怎样,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内容。
链接
投资基金是一种集中投资者资金,由专业人士管理和运作以获取投资收益和实现资本增值的信托投资工具。
投资基金按组织形态可以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投资基金;按募集渠道分为公募和私募投资基金;按存续期限的可变性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投资基金;按风险收益特征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投资基金;按投资对象分为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货币投资基金等。
当前活跃于我国零售市场的海外投资基金有华平创投、凯雷投资、IDG创投、汉鼎亚太、软银亚洲、JP摩根、高盛亚洲等。此外,国内本土创投基金新军也摩拳擦掌。
(超市周刊 记者白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