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零售药店在大力推进品类管理的同时,也比较重视药店服务。尽管“服务”似乎不能立马提升销售利润,却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建立顾客忠诚度乃至长期竞争优势都息息相关。这是国内药品零售经营理念的一大进步。然而,笔者曾对上海医药零售企业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的药店服务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具体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多数药店的所谓药学服务,只是由营业员甚至厂家促销员提供简单的用药咨询,药店管理层的原意可能是“同等功效下,高毛利商品优先推荐”,但由于“高毛利”的利润驱使和基层员工较低的药学知识水平,目前已经变质为赤裸裸的药品推销,只考虑高利润而很少考虑药品的毒副作用。相当部分药店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工作并不在意,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药品验收、盘点、销售、报表制作等,药学服务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能把药卖出去就行了,不需要和顾客多“罗嗦”。
(二)相当部分药店对服务缺乏明确的流程和规范以及相应考核,服务的过程和质量以店员和药师的知识和经验为主要影响因素,而且,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和缺乏评价服务质量的标准,药店员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顾客处于被动地位。部分企业虽然也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如何搞好服务缺乏有效的运行考核模式,致使服务还是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
(三)药店药学专业人才普遍缺乏,“挂名药师”现象严重。大多数药店的从业人员(包括执业药师)不仅缺乏临床医学、药物治疗学等的系统知识,而且对于服务涉及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尤其匮乏。不尽人意的知识结构,使得药店员工即便有心也无力从药物保障供给的传统职能向以顾客或病人为中心的现代职能转变。而药店企业提供的培训体系,大都处于初级状态,无法真正为药店一线员工提供药学服务支持。
(四)药店设施不能支持良好服务。由于连锁药店的竞争度和成熟度远远低于超级市场、便利店等现代零售业态,因此,连锁药店在设施设备的设计和采用方面也相对落后,只是以实现基本功能为目的,而较少考虑顾客的心理体验、减少消费者除购物货币成本外的心理和情感成本。举例来说,大部分药店的收银速度都比较慢,现代都市消费者对于收银的心理承受速度为6秒,而相当部分药店由于使用的是非专业的POS设备和软件,往往要让顾客等上20~30秒才能成交,在傍晚等客流高峰时段,在收银柜台顾客会排成长队等待,这就明显降低了服务满意度。此外,相当部分货架采用玻璃构件,直边尖角给消费者的心理体验很不舒适,标签价也往往是手工填写,往往让消费者需要俯身低腰劳神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