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西单大街上各大商家的城头变换如同整个商街的气氛一样热闹。然而其独特的地位,却让人们在对它有着诸多争议的同时,更怀抱着更多的期待
谈起北京商业街,西单、王府井、前门的地位毋庸置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悠久的商业传统、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场、熙熙攘攘的人潮客流,都定格成人们对北京三大“黄金商业街”的初始印象。
传统西单大街是北京城两条主要的南北向大街之一,南边经菜市口,北边经西单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护国寺、平安里,可达新街口;一般意义上的西单商街是指从长安街到灵境胡同之间的西单北大街。
相比前门的没落、王府井的国际化路径,西单在多年的市场选择和多次的规划改造中打造出了自己的商街特色,成为北京人心目中青春、时尚的消费场所。然而,特殊的商业地位、频繁的经营调整及其特立独行的运营方式等,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对西单的关注度多年不减。
西单“怪圈”
君太百货建成三年后才开业、西西友谊不断变脸、西单商场频繁换帅、西单赛特双方结束十年合作更名西单国际大厦、原西单科技广场属地上拔地而起20多万平方米的大悦城等等。一直以来,西单大街上各大商家的城头变换如同整个商街的气氛一样热闹。也无怪乎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西单在北京三大商圈中调整频率最高。而在数次的变化中,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也是西单大街的两个“怪圈”。
第一怪:各大商场不敢打破的客群定位
与王府井只拥有新东安和北京百货大楼两个大型百货不同,西单是不折不扣的商场街,短短一条街有十多家百货类的商业单体扎堆经营:中友、君太、西单商场、西单购物中心、109商城、华威、明珠、新一代等等。而在如此高密度的商业体量下,本该业态丰富,高、中、低档结合的商业群中,各商场却几乎都将目标顾客定位在了同一类人群;并几乎囊括了同一年龄段的所有收入阶层。
“西单大街的特征是比较丰富,属于百货店的百货市场。”西单商场副总经理陈钟这样比喻。对于众商家贴身肉搏却仍固守成规的做法,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已经成熟的商圈内,商家都想借助原来的客流,生怕错位之后与主流客群不一致,无法聚集自己的人气,也接不上已有的消费群;大都不敢突破现状,不敢错位经营。
而纵观目前的西单大街的众多商场,除109商城经营惨淡、国际大厦正在闲置外,大家目前还仍能在同类人群的客流中各自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第二怪:西西“风水”?
除了消费人群的雷同外,西单的怪圈还存在于业界流传的“西西”(取其谐音,意为西单西面的商业项目总是很冷)。抛开不科学的风水论,西单西面除君太百货经营火爆以及大悦城未来不可预知外,其他商业项目均乏善可陈。
“许多商业街根据走向不同,确实存在一些‘南热北冷’或‘东热西冷’的现象,但是同一条商街内、不同商业项目的经营状况与许多因素都有关系。”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对记者解释:西单的客流主要来自南面,而根据中国人的右行习惯,南北商街的东面会有更多的机会留住顾客;同时,西单西部的中银大厦、网通营业厅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商气的延续;另外,西单地铁的出口设计、不同业态的地理特性(有的业态适合商街端口、有的则在中间更能吸引顾客)、广场布置等都会影响商业的经营。
现在,君太百货的成功成为“西西”的特例,旁边同样位于西侧的大悦城则需市场认证;同时,大悦城定位偏高的购物中心业态和未来即将开业、定位高档的伊势丹都将在西单大街同台竞技。西单大街的业态在不断丰富、人们的消费也在提升,但是两个怪圈能否被真正打破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商场街”的短板
在我国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商场街,而另一种则是商店街。而西单密密麻麻的商场分布则是商场街的典型代表。
“对于商业街来说,‘无大店不稳、无小店不活’;一条街上大型商场太多,虽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聚集效应,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同质化竞争的状况,而且这些商场要实现真正的错位经营难度也很大。”韩健徽指出,虽然西单商场众多,但同质化经营严重,并且缺乏像王府井工美大厦类型的特色店;仅属于点缀作用的小店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活跃商街的作用。
除了经营上的缺憾外,西单最受诟病并且最影响西单商气的恐怕就是交通了。由于北京的城市规划特色,南北城之间的流通比较薄弱。在二环、三环以内,西单成为市区内连接南北的交通主干道,这在为西单带来人流的同时,大大影响了西单的整个商业氛围。
在不可能实现交通限行、地下连接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西单也曾多次尝试改善现状,其中,“空中连廊”方案被提及最多。计划将商街两侧各大商场的二层均用连廊形式进行连接,以方便顾客的流动。但是,介于中友和华威之间、小石虎胡同北侧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蒙藏学堂使得这一计划大打折扣。
虽然不能将商街两侧全部连接,但是商街上两处过街天桥的初衷却着实是为缓解地面糟糕的交通状况而建。不过熙熙攘攘的客流并不领情,即使地面拥挤、车流危险,但人们仍然习惯于在车水马龙中东西穿梭,而且这种现象几乎遍布西单整条大街,两个能遮风挡雨的天桥成为摆设。“交通”和“商业”两个属性截然相反的角色,共同营造了西单大街最“繁忙”的景象。
从事多年商业街研究的韩健徽认为:商业街打造空中连廊或者空中路网,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是要想成功,其中也是大有学问。首先就是这种连接应该是网状连接,如果仅是一个交通功能的连接,则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比如现在西单司空见惯的横穿马路现象;其次,虽然是空中相通,但同样要注意连接的有机性,不能仅是简单地将客群从这一端输送到另外一端,顾客的流动应该基于各商家商品、服务、品牌的自然引导,这也是空中连廊成功的关键因素。
大商街也需要微循环
流则通、不流则痛。作为一条需要聚集人气、商气、财气的商业街来说,主动脉上的车水马龙固然是必不可少,而其他静脉、枝叶以及微循环系统间的相互流动也同样重要。
就西单来说,除了主干道的繁华外,其周边的微循环系统并不健全。韩健徽分析:现在我国商业街的发展,一般都会形成一个商业街区;整个街区,不管是“井”字形还是“非”字形,都很注重微循环系统的建设,其整个商业生态链非常完整,而西单的这种“循环”效应相对较差;但是如果这种系统建立起来,对缓解目前西单的交通压力、提升整条街的功能、形成特色街等都有很大促进,而整个商圈也会更加成熟。
作为一个综合性商业街,大中小店的结合也是形成集群效应的重要因素。而随着时代广场引入美美百货、大悦城购物中心的开业、伊势丹的即将登场等一系列大幅度的变革,西单的业态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这些业态能否兼容并存,实现共赢发展,也是对一个商街未来潜力的整体考量。
另外,韩健徽还强调,未来的商业街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城市的商务中心、商贸中心、形象展示中心、服务中心以及未来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心。人们印象中商业街、步行街将突破传统的购物概念。这对商业街的人文性、社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人文特色较少、街上缺乏景观的西单来说,做好商业硬环境和人文软环境的结合,也应在西单未来规划、升级中需要加以重视。
(作者:中国商贸 杨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