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眼镜城:“蛋糕”会越做越大吗?

来源:袁学龙

2008-07-03 16:22

  浙江眼镜城曾是全国四大眼镜批发市场之,位于临海市杜桥镇,创建于1993年10月,占地2万平方米。日平均进场交易客流量1万余人次,年成交额5亿元左右,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眼镜批发市场之冠,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目前,浙江眼镜城的摊位已从原来的230个增加到现在的522个,但仍然满足不了当前杜桥眼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桥镇政府计划投资1亿多元,在杜桥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00亩

  浙江眼镜城曾是全国四大眼镜批发市场之,位于临海市杜桥镇,创建于1993年10月,占地2万平方米。日平均进场交易客流量1万余人次,年成交额5亿元左右,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眼镜批发市场之冠,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目前,浙江眼镜城的摊位已从原来的230个增加到现在的522个,但仍然满足不了当前杜桥眼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桥镇政府计划投资1亿多元,在杜桥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浙江国际眼镜城。

  那么,在国内眼镜行业整体经济势头不旺这个前提和背景下,浙江眼镜城这块市场“蛋糕”会越做越大吗?

  一度成为全国眼镜批发市场之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杜桥浙江眼镜城、河南长恒眼镜市场、湖南廉桥眼镜市场、江西鹰潭眼镜市场并称当时中国四大眼镜市场,而浙江眼镜城因其规模大、品种全、档次高,一度成为全国眼镜批发市场之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浙江眼镜城又是怎样成为全国之冠的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广袤的神州大地,台州杜桥、前所两地一些农民纷纷洗脚上岸,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从广州、温州等地购入眼镜成品或配件经装配加工成眼镜,并开始了肩挎手提、走街串巷的眼镜营销生涯。

  1982年,在仅有30米长、4米宽的杜桥庙前街,赫然挂出了杜桥第一家眼镜店“山项眼镜店”的招牌。随后,眼镜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蓬勃发展,仅五、六年时间,杜桥眼镜店已发展到40多家。1989年5月,杜桥镇政府投资83万元,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眼镜专业批发市场;1992年,杜桥综合眼镜市场扩建开业;1993年12月,杜桥镇政府看到了眼镜产业的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为了引导、推动产业快速、健康、持久发展,杜桥镇政府投资2000万元,创办了集批发、零售、托运服务为一体的“浙江眼镜城”。眼镜城首期占地面积30多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专营眼镜店铺186家、摊位384个。

  据浙江眼镜城总经理陈兆水回忆,浙江眼镜城创办之初,规模大,影响力也大,生意非常好,部分经销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赚了上千万的利润,浙江眼镜城的年销售额也持续上升,大大推动了杜桥眼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杜桥镇人民政府在全力打造浙江眼镜城的同时,积极组建了杜桥眼镜集团有限公司并取得了自营出口权,此后又创建阿联酋(迪拜)中国眼镜中心,通过海外以及浙江眼镜城等多个纽带,杜桥眼镜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也出口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浙江眼镜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内有店面180余家,摊位增至522个,日平均客流量近1万人次,年成交额均保持在5亿元以上。自2003年以来,浙江眼镜城连续被省工商局评为“省三星级市场”。

  眼镜城:今年的生意不如去年好做

  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杜桥眼镜产值为26亿元左右,出口产值约为13亿元。其中,浙江眼镜城的眼镜出口值为3.6亿元左右。然而,时至今日,浙江眼镜城的销售情形与当前整个眼镜行业的情形一样,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每年的5.1前后是浙江眼镜城的销售旺季,但是今年却是另一番模样。5.1前夕,记者前往浙江眼镜城采访,试图找到一位在此经营的朋友,然而他的邻居却告诉记者,因为生意不好做他已撤走摊位了。不难看出,今年浙江眼镜城的生意确实不如去年。

  与此同时,一些经营者也普遍反映今年生意不如去年好做。一是客流量不如去年。一名蒋姓经营者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眼镜城内人满为患,而今年市场内似乎有点冷淡。二是订单量减小。过去客户一个款就下好几千副,而今年的订单量却小得可怜。一位经营户还告诉记者,现在款式多了量却小,给加工企业增添了生产难度。三是价格方面不如去年好谈。前几年,过来的客户等着要货,价格高点低点都无所谓,而今年这些客户对眼镜价格都十分挑剔。

  此外,临海市眼镜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眼镜城总经理陈兆水先生也承认今年眼镜生意确实不如去年好做。他指出,一方面随着原材料、人事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杜桥眼镜的销售处于不利境地;另一方面今年雨季太多、气候不好对太阳镜销售不利;同时,当前整个眼镜产业的状况不是很好,而这种大环境、大前提势必影响了杜桥眼镜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浙江眼镜城的外贸出口以及国内销售。

  最后,他指出,但是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杜桥眼镜以及浙江眼镜城的发展态势应该是十分良好的。例如,去年一些客户向杜桥眼镜企业下的订单能够生产到今年的5、6月份,目前杜桥90%以上的眼镜企业以及眼镜城的经营户都能赢利。

  浙江眼镜城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眼镜市场激烈的竞争,全国眼镜批发市场由原来的4家猛增到现在的30多家,由10家以上店摊组成的批发市场更是多达100多个,庞大的眼镜营销队伍使眼镜购货趋于分散,同时众多的眼镜市场也大大削弱了浙江眼镜城在全国眼镜行业中的地位。而今年浙江眼镜城的商业行情也充分说明了该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位经营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杜桥地理位置较偏,各地眼镜批发商来杜桥进货,考虑路途远、费用高,到邻近市场进货更为便捷。这样,势必要造成杜桥眼镜市场趋向疲软。对此,一位张姓经营者十分赞同。他指出,近几年来浙江眼镜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他进一步分析说,除区域、交通劣势的制约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软肋”。

  一是市场缺乏营销创新,仍沿用传统的“手换手”、“撬鲜卖”等方式,一些经营者甚至忍痛拉下眼镜批发价格,采取饮鸠止渴的“铺货销售”方式。拉下价格倒是砍去了眼镜利润的虚高成分,但势必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铺货销售”则更是弊多利少,货放出去资金不能回笼,后果是数倍增大经营成本,淘空周转资金,使自己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地。

  二是随着杜桥眼镜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众多眼镜制造厂为了减少中间商,开始引入和尝试厂家直销这种销售模式。从理论上而言,厂家直销不仅有利于控制库存,解决货款回收等诸多难题,还能摆脱批发商和市场终端的掣肘,但对眼镜批发市场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三是近几年国内眼镜批发市场数量急剧增加,市场进一步被分割,而竞争也进一步加大,那么国内其它市场对浙江眼镜城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杜桥眼镜一向颇具价格优势,但随着眼镜制造成本的不断上涨,杜桥眼镜势必涨价,而一旦涨价,那么杜桥眼镜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同样销路也就会受到影响。

  最后,他指出,目前浙江眼镜城面临诸多挑战以及出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仅仅是自身因素所致,也是整个眼镜行业大环境因素所致。

  扩大规模   引进品牌   做大蛋糕

  近年来,浙江眼镜城尽管在前行的道路上遭遇了各种发展“瓶颈”,但是杜桥眼镜人对浙江眼镜城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该城总经理陈兆水先生指出,杜桥是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而浙江眼镜城则是该镇的一块金字招牌,因此全力打造浙江眼镜城是促进该镇眼镜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他提出了“扩大规模、引进品牌、做大蛋糕”等12字方针,而在具体运作中又提出了以下战略构想:

  一是着力改善交通状况,为各方眼镜采购商提供便利。据报载,今年台(台州)缙(缙云)高速公路已经开始动工,杜桥将开设出口;明年,路经杜桥的甬台温铁路也将通车运营。界时,交通上的便利将为浙江眼镜城的发展提供契机。

  二是全力打造浙江国际眼镜城。目前,浙江眼镜城的摊位已从原来的230个增加到现在的522个,但仍然满足不了当前杜桥眼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桥镇政府计划投资1亿多元,10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浙江国际眼镜城。

  三是浙江国际眼镜城建好后,将至少容纳上千家店面。新的眼镜城也将取消以往的摊位形式,采用店铺的形式,而且将面向全球招商,引进温州、广州、深圳及国外的一些知名品牌,提高整个眼镜市场的档次和品位。

  四是通力加强与镜外眼镜市场的合作,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广泛吸引在外做眼镜生意的杜桥人回流。

  五是借助广告媒体着力宣传杜桥眼镜、宣传杜桥眼镜市场,以此提升杜桥眼镜的品牌形象,奠定强大的生存基石。

  此外,他还提出,浙江眼镜城要发展,同时这块市场蛋糕要做大做强,必须以杜桥眼镜制造业为依托,因此兴建眼镜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产业,树立品牌意识,引进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样也是杜桥眼镜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

联商网APP
专业、深度、全面了解零售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