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买药、健身、美容,只需要你走出家门,绕着园区转半圈,方便快捷的社区商业网点几乎都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难怪有人觉得,现在的社区已经越来越有些小型城镇的味道了。
作为住宅楼的重要配套设施,社区商业正在向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投资社区商业的人,都能从巨大的商机中捞到一桶金。
中低档商业网点 投资社区商业的首选
时下,很多开发商都在项目规划中打造园区的特色商业街。
商业街一般分为内街和临街两种。临街类型的商业街服务范围、人群更广泛;而商业内街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的园区内,受众则主要面对园区内的业主了。
在怒江北街某新建小区,记者看到正在带领客户看商铺的售楼员小刘。“这个客户本来打算开一个洗衣店,但我们这儿目前已经有两家洗衣店了,如果再开,很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所以我劝客户改做别的生意,他正在考虑。”小刘说。
“我们项目目前住宅均价在5200元左右,但商业网点对外招商的时候可能就要卖到9000多元/平方米。”铁西某房地产公司策划经理张小姐这样告诉记者,“虽然价格高,面积大,但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到我们售楼处咨询商业网点的事情了。等过一段时间开始招商,估计情况会更好。”
“通常情况下,我们开发商在对商铺进行招商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需要什么样的店铺,什么样的配套设施,同样功能的店铺需要几家,如何布局等等。”张小姐说,拥有这样大的商网,招商的时候除了考虑日常便民商业项目外,一些品牌店、主力店,或者金融机构也是我们的重点招商对象。“很多产品招商都是根据自己家产品品质及周边配套进行的,当然,周边地区的商业氛围也是必须参考进去的。”
“在小区附近做生意,对老板为人很是一个考验。”某超市老板韩先生说,“来的都是熟客,楼上楼下住着,东西不好没人买,价格太高不来客,这是最基本的。”让韩先生更为无奈的就是客人们的赊账行为。“我们楼上就有那么几家,经常从我这里赊账拿东西,少的是油盐酱醋,多了就不好说了。”用韩先生的话说,做邻居的生意,人缘很重要,商品质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想回本儿,没个十几年是够戗了!”
高档商业内街遇发展瓶颈
目前,很多高档社区为提高自身形象、满足业主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会将商业内街定位在中高端,通过引进名品服饰店、汽车4S店等,追求奢华、贵族的生活气息。
“社区商业发展的成功与否,不是开发商引进多少家名品店所能取得的。商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气。没有人气,即使是商家,也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东方威尼斯企划经理温泉告诉记者。
的确,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与普通社区的社区商业发展火热相比,高档社区则呈现出另一种态势。除了与业主生活密切的餐饮等社区商业“人丁兴旺”外,其他高档配套的人气略显不足。
长白岛内某高档楼盘已有部分业主入住,记者在其规划好的商业街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店面都处在闲置状态,部分正在营业中的商铺,也门可罗雀。
“由于长白岛现在的入住率比较低,人气得不到保障,这些商铺自然也很冷清。”一位长白岛地产企业负责人说,人气对社区商铺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开发商所采取的方式都是等到园区内的入住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再将商铺进行对外招商,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商家利益。
购买力也是支撑社区商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商业内街覆盖范围仅限于一个园区内的几千户业主,这样的消费能力无法承担起整条商业内街。“对社区商业而言,餐饮是一个赢利点,但不能整条商业街都做成餐饮。而除了餐饮之外,一些高档社区的商业内街还规划引进名品店、奢侈品店等,但这几千户业主每月到底能有多少人光顾,是否能支撑起这些名品店的日常支出开销,这些都值得商榷。”温泉认为。
由此可见,商业内街要想真正发展起来,还要在经营上“平民化”、“多点开花”,“否则,这种商业内街的未来发展空间只能越来越小。”温泉说。
发展社区商业 因地制宜最关键
浑河是沈阳稀缺的自然景观,沿线的地产商无不大打“景观牌”,“河景大宅”、“水岸府邸”随处可见。
“社区商业也应该因地制宜,不能单纯地‘复制’外地成功的社区商业模式。”东方威尼斯企划经理温泉介绍说,东方威尼斯二期增加了一些商业元素。原定除了在项目内引进证券交易所之外,还要引进一家汽车4S店。但考虑到4S店的经营成本与未来发展前景的原因,这一方案最终被舍弃。
“我们打算利用浑河的独特自然景观,在岸边引进一家大型的餐饮酒店。目前浑南两岸,还没有这样的配套。客人坐在窗边,边欣赏着浑南的夜,边品茶聊天,那种意境会很美。”温泉介绍说。
沈阳盟森营销副总经理党宏伟分析,社区商业以社区为依托,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园区入住率的提高和居民消费能力增加,社区商铺的投资回报率会逐渐提升。“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商铺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关注社区的未来发展,在低价‘吃进’,以后便会很收益。”
生意经 做社区商业 也要瞅准商机
43岁的徐大哥做水果生意快20年了。从当初在老家辽阳摆地摊儿,到目前在沈阳开了4家水果店,应该说,他是一个在投资社区商业方面的成功者。
从农贸市场走进家属大院
“我最初是在农贸市场摆摊,但生意不太好。”徐大哥说,“后来我就借了一个独轮车,推着水果在市里转,边走边卖。”
“有一个星期天,我推车走到辽化家属区,那是个大院儿,住的基本都是辽阳化工厂的家属。”徐大哥回忆,“我车上装了大半筐国光苹果,要按以往的经验,一整天下来差不多都能卖出去,可那天不到半天就把苹果都卖出去了。第二天我带了一整筐过去,又卖光了!”
这样的经历让徐大哥的脑子开了窍儿———“在家属院旁边卖水果,不光省力,生意还好做。”徐大哥说,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将摊子摆在辽阳各个大工厂的家属院里。“一些老房子拆迁盖起新小区后,我就开始在小区临街的门市房开店。最多的时候,我和家里人一共在市内开了7个小门市。”
然而事情并不总能按照人们设想的方式进行。
从单兵作战到行业垄断
2003年,徐大哥的两家水果店先后关门。“当时一条不到500米的街上,开了4家水果店,互相压价,互相挤对。”从那以后,徐大哥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惟一,才能挣钱。
2005年,辽阳市某小区开始卖临街的商铺。“我当时一狠心,卖了两个门市,还从银行贷了款,把那个小区规划的两个水果店全都买了下来。”这次大胆的尝试,给徐大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那个小区地方比较偏,周边没有特别大的市场,所以我的水果店生意非常好。两家店虽然名字不一样,但老板都是我。”
2006年下半年,徐大哥又把小区一家倒闭的网吧兑了下来。“在小区北面又开了一个新小区,我用三个水果店把这一片儿的水果生意垄断了。”
(华商晨报 陈洋 魏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