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专栏:上半年,我国零售市场可谓异彩纷呈:
阿里发布新零售报告,成为联华超市的二股东;
京东宣称要开100家便利店,618大促做到了1199亿;第200家万达广场开业,大润发371家大卖场开通“1小时急速达”……而能称为现象级的事件或有3个,分别是实体店业绩回暖、新零售集中爆发和无人店异军突起,这些热点,或深刻影响零售市场发展格局,值得特别关注、深度思考。
一、实体店业绩回暖
7月3日,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信息:
23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
零售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6%和6.6%,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8和14.3个百分点,回暖态势凸显。
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5.7%、3.6%、3.4%、1.2%,增速同比分别加快9.0、5.1、2.7、2.6和1.1个百分点。
这一天终于到来!
进入“零售新常态”以来,我国零售市场更像是电商巨头的表演舞台,实体零售份额(87%左右)虽高、数量(1811.91 万家)虽众,但已差不多沦为“沉默的大多数”,重回增长绝对是近5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消息。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实体零售业者经历了太多的打击和磨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在持续数年的艰难探索中,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这表明,努力不会白费,付出终有回报,所有的苦难都不会白白经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零售人终将迎来业绩的止跌回升!
但是,这一轮的增长是微弱的增长、艰难的增长,并非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这次的增长建立在持续下滑的低基数之上,是分化严重的增长,准确地说,它是一部分企业的增长,而非全行业的增长。增长的同时,关店者有之,亏损者有之,破产出局者也有之,实体零售面临的挑战一点没有减少,前行的道路上依然荆棘丛生、困难重重。
因此,现在远不是庆贺之时。
面向未来,实体零售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更需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既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动向,更要时刻聚焦于顾客需求。如果总是追随巨头、追逐热点,甚至迷信于“伪专家”们兜售的所谓新概念、新模式,就有可能迷失自己,陷入焦虑、恐慌,只有真正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此前,有“砖家”认为,美国实体零售之所有具有强大的“抗电商性”,就是因为其实体零售如何成熟、如何发达,现在看来,美国零售似乎正在重演中国零售“昨天的故事”,走上融合、创新的“中国式道路”概率极高。
所以,如果你的转型变革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就一定要坚持下去,零售转型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市场是最公正的赛道,顾客是唯一的决定性裁判。
二、新零售集中爆发
盒马鲜生的进京之路虽然坎坷,但首店终于落地,二店亦将开店,据说截止目前共有13店营业。
永辉超级物种已经进化至第3店店,今年计划开出50家门店,加快打造永辉的“第二条价值曲线”。
大润发371家门店开通“1小时急速达”,对标盒马的“飞牛优鲜”新零售店也已落子上海。
百联在上海开出RISO首店,主打“轻食、有味”的生活理念,探索新零售发展。
沃尔玛与京东合作打造的“沃尔玛京东之家”业已开业。此外,还有天虹商场的都会生活超市sp@ce、新华都的海物会、步步高的鲜食演义也纷纷加入新零售战局。
电商竞相落地,实体店加速拥抱电商,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大戏紧锣密鼓地全面提速,这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顺应“任性消费”的必然。
从目前来看,新零售似乎主要集中于超市领域,以“超市+餐饮+生活方式体验”为主要呈现形式,基本配置则是以双线融合、极速配送、全渠道会员服务为主,背后的实质则是以数据与技术为支撑,降低获客成本、丰富商品供应、提升营运效率和消费体验,即通过数据与技术赋能门店,使之更懂消费者、更快、更便捷、更有趣。
纵观市面上的新零售店,大都颜值高、科技范足,品质化、差异化特色明显,这也是新零售店能够迅速引起关注、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新零售对实体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电商而言,它是新的增长空间,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对实体店来说,则是抑制客流减少、销售下滑的重要方向,也可以说是生存的需要,它不仅能带来增量,更重要的是稳固存量,在如今的“两栖消费”“任性消费”的时代,单纯的线下渠道、老模老样的实体店没有生命力、竞争力。
笔者认为,新零售从超市领域起步,但它未必是超市的专利,百货店、购物中心同样需要走上新零售道路。此前,百货、购物中心在营销、支付、会员、门店智能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创新与突破,但与新零售超市相比,似乎在体系化、彻底性方面还嫌不足,这可能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虽然“零售的智慧化不等于电商化”,但线上渠道、到家服务是便捷顾客的重要环节,同样不能缺失。事实上,百货店整体上线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实现了双线同价,而品牌商的管理深度早已精细到单品,百货店只需推进深度联营,不难做到线上线下“同货同价、同一库存”,至于入口,APP或与公众号绑定的微店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对改变百货ERP基本沦为收银系统的现状,改变百货店依靠单一的线下渠道应有助益。
百货店的商品“上翻”也未必是“海量工程”,据说能智能识别各种格式、支持直接导入品牌商进销存报表的技术已经突破,现在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价格,但笔者觉得,线上线下成本越来越趋同,同货同价也应是趋势,这一障碍可能不会存在太久。
至于购物中心,有人说它是做“场”的,而百货店是做“商”的,但实际上,百货店与购物中心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百货做“场”、购物中心做“商”早已不是新鲜事,百货店购物中心化、购物中心运营百货店化也司空见惯,百货与购物中心其实都是经营“人、货、场”,购物中心的新零售之道也未必只是解决停车、排队、发券和营销的智能化问题。
三、无人店异军突起
上半年,无人店接棒便利店,成为零售业炙手可热的“新风口”。
资本热捧不奇怪,阿里要开“淘咖啡”也不奇怪,笔者稍感诧异的是大润发、娃哈哈、沃尔玛、居然之家等传统零售巨头也在第一时间入局。
此前,笔者以为,无人便利店只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是AI技术在零售业的“启蒙运动”,但从缤果盒子打算今年铺设5000网点、娃哈哈计划3年开10万店来看,也许真如灵兽创始人陈岳峰所言,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怀疑者认为,无人便利店有可能遭遇共享单车一样的波折,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技术不够成熟、完善。如Amazon Go接待顾客上限不能超过20人,淘宝无人店接待上限为50人;缤果识别功能欠佳,不能准确识别未付款商品;淘宝无人店目前身份误识别率是0.02%, 商品误识别率为0.1%。此外,各种“盒子”的防盗、防损功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检验。Amazon Go、淘宝无人店,都还是试验中的产品;其二,无人便利店的成本其实不低。一是大后台、新技术开发、维护成本高昂,二是大干快上之下,租金水涨船高是必然之势,三是单纯地经营标品,毛利率既低,面临的竞争形势也很严峻。
知名零售职业经理人“超市老万”就认为,与自动售货机相比,无人便利店的成本更高、效率更低,“无人便利店最多只是一场梦”;其三,无人便利店其实并不便利。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此外,无人便利店很难集成普通便利店的一些服务。
深思细想之下,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
首先,技术进步的速度超乎想象。就在前几天,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参加AI开发者大会的消息轰动全国,这说明无人驾驶技术已相当成熟。这一技术显然比无人便利店要复杂得多,由此可见,无人店技术的障碍或不难解决,而且可能短期内就能解决,据说各项子技术其实是非常成熟的,只是集成在一起协同性差点。
其次,成本的问题,如果只是一个两个“盒子”的试点,成本当然会很高,但一旦大面积铺开,实现规模化发展,则成本必然会下降。而技术的进步也将促进效率的提升;最后,不少老人其实也是“技术控”,乐于尝试新生事物,越往后,素质高、心态年轻的老人只会越来越多。无人店同样可以集成很多便民服务,甚至是便利店没有的服务。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未来的呈现形式未必是现在的“盒子”,但减少用工、大规模应用AI技术应该是零售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在的无人店只是一种补充,甚至只是一个噱头,可能很难实现盈利,但这不代表它就没有未来,不代表今后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觉得现在的“盒子”更像早期的电商,问题很多,看不上的人不少,但一旦实现技术的突破,也完全有可能实现爆发式发展。
所以,零售业者对此应予热情关注,也可以大胆尝试,其实不必局限于一二线市场,三四线城市或能吸引更多关注,引发更强的轰动效应。娃哈哈的入局很有远见,它的产品很适合“盒子”展示和售卖;居然之家引进“盒子”既是业态的补充,也是体验的提升,还能自带流量和话题。购物中心、没有超市的百货店其实也很适合引进,放在店里,“盒子”的安全、防损效果无疑更好。当然,现阶段,引AI技术进店,走“无人+有人”的混合模式,或许更能扬长避短,走得更稳健。
人工智能会带来怎么冲击和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乐观者认为,未来每个人都会有更充裕的休息时间,在悲观者看来,“未来可能无工可打”。但它影响的又何止零售业?各行各业都会被深刻改变,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人工智能的时代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来源:联商网百人荟成员老笑)